忠恕仁厚 隱人之過

《例證一》

湖北麻城劉仲輔從小就仁厚忠恕。他與夫人董氏結婚那天晚上,有個小偷進入臥室。劉公驚訝地起來一看,原來是認識的人,就說:「原來是你,想來是因為太窮了,才出此下策吧 !」於是,揀了好幾件夫人的首飾給他,並囑咐道:「你如果改正了,我永遠不說出去。」

後來,他夫人經常問這個小偷是誰,他總回我已經答應不說了。直到劉公去世,有一位家族子弟撫著棺木顯的沈痛悲哀。人們才懷疑可能就是那個小偷,但是早已改惡從善了。劉公一生官做到參政,享年九十八歲。兒子、孫子、曾孫、玄孫都考取科舉,做顯達的官。

《例證二》

羅循是江西吉水地方的人,曾經與幾位夥伴一同到京城去。他丟失了一件粗布衣服。與他住在同一旅舍的一位書生發現了那件衣服。他拉著羅循去找到拿走他衣服的那個人,拉著那人穿的衣服對羅循說:「這不是你的衣裳嗎?」羅循說:「與我那件不過偶然有點相似,但並不是我的衣服,」說完就趕快離開了。他對同舍書生說:「失去一件衣服,對我並沒有多大損失,而他卻得個壞名聲,以後怎麼在讀書人中自處呢!」後來,羅循考取了進士,官居副使。

羅循到了壯年時期,還沒有兒子。有一天,因辦公而路過一座寺院,看見那裏停放著七口棺材沒有下葬。他把自己的官俸捐出來,請和尚把那些棺材埋了。到了晚上,夢見神人賞賜給他一個童兒。於是夫人就生下兒子羅洪先。他替孩子取號為念庵,就是「一念之善」的意思。明嘉靖八年,殿試時念庵得了第一名,後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學者。

《例證三》

文徵明在一個富貴人家住宿。主人還沒出來,文公就躺在帳幔中等他。一會,一個朋友來了,他四處看了看,看見桌上有只金杯,急忙裝在袖筒中走了。這人是文公的老熟人。主人出來時,文公迎上去對他說:「我今天因為一件十分緊急的事要錢用,看見你桌上的金杯,想借去到當鋪中去典當一點錢來用,等不及了,已命僕人拿走了。你看怎麼辦?」主人只好答應。

文公又說:「杯子有多重?值多少錢?過幾天如果拿不回來,我就賠償銀子給你。」主人又說好。文公回家後賣了自己的田賠償杯子,但始終沒有說出其中的緣故。文公後來得高壽,享有很大的名聲。他的曾孫文震孟中了狀元,任宰相。

《例證四》

宋朝的章惇,他當宰相的時候,把元祐年間曾經擔任過宰相的重要大臣,全部都放逐到嶺南地區;范純仁也是其中的一位,當時他已經七十歲了;當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,就立即欣然的前往。

范純仁每每教誡他的兒子們:「心中不可以存有一點點的不平啊!」只要是他聽到了孩子們有一點點埋怨章惇的話,就一定會很生氣的予以制止。在前往嶺南的路上,范純仁坐的船在江中翻覆了,而他只是弄濕了衣服而已。這時候他回頭對孩子們說:「難道船翻了,也是章惇害的嗎?」

(例證一~三節錄《太上感應篇例證語譯卷二、一》,釋海山等主編;例證四節錄自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》,王麗民居士著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