續選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(下)

十七、式穀似之

成人不學誤前程   母勵謐兒期有成

博讀經書名蓋世   賢明母教古今聲

晉朝皇甫謐年之叔母任氏,養謐為子。皇甫謐年屆二十,尚不知上進,好遊放蕩,不修學業,然有一片孝心,常進瓜果奉母,其母悲歎萬分流淚告誡:「吾兒雖百般殷勤奉養老母,並非有孝,今已二十,尚整日好閒遊蕩,不知立志求學,今母至為傷心!」謐深受感動,當即表示:「不肖兒自當改過,即日起奮發研學,以慰吾母」。之後,白日勤奮耕耘,維持生計,晚間,博讀經書至深夜,不懈不怠,終成名儒,端賴其母勵教所賜也。

十八、尚義可嘉

養育師仁為乞婦   營謀設計竊逃走

路遙履險遂還京   盡義功高永不朽

唐朝,有一姓獨孤名師仁者,其乳母王蘭英,為人仁慈重義,令人敬仰。師仁之父被王世充所殺,師仁亦被禁錮,失去自由,蘭英焦慮萬分,多方奔走,託人向王世充說項,准將師仁交其撫養,時逢天下大亂,又鬧饑荒,日夜不安,三餐難繼,蘭英作乞婦,求食以養師仁,歷盡辛酸苦楚。後裝瘋,暗中引率師仁逃走,戰戰兢兢,經險路,渡難關,終於回到京都。高祖帝聞知其膽識及高義,嘉其義行,封為永壽鄉君。

十九、正言報國

母教侍帝進忠言   不怕捐身報國恩

諫諍直陳主秉正   朝稱殿虎百官尊

宋,劉安世在朝為官,處事公正,鐵面無私,聞知府調任為諫官,拜命之前,將其憂慮告其母,謂皇上日理萬機,難免疏忽而有差錯,兒如任諫議之職,應正言諫諍,萬一觸忤聖意,或將受譴責,招致災禍,皇上以孝治天下,若陳情家有老母,諒可免任諫官。劉母責其觀念有誤,訓以:「諫官乃輔佐天下之諍臣,你父當年欲求之而不得,今你有幸得此職,當應欣然承命,盡忠職守,即使遭譴責被流放,不論遠近,母亦樂意跟往。」安世果任諫官,正色立朝,秉公處事,如有違法背理情事,則直言諫諍,朝中百官稱安世為殿上虎,莫不敬畏萬分。

二十、訓以忠勤

為吏忠勤元父志   卻嬉射藝荒州治

教加杖擊反精勤   陳母賢明書應記

宋朝諫議大夫陳省華之妻馮氏,有賢德,善教子真宗時,三子皆進士及第,累遷至顯官。其季子堯咨,嗜好射藝,自號小由基,任荊南太守時,返鄉省親,拜藹老母馮氏,其母詢其任太守有何德政,答以:「若論政事,雖無特殊作為,但兒箭法精甚,每次表演,圍觀者甚眾,莫不欽服喝采。」母聞之不悅,舉仗擊打,訓以:「汝不施仁政,以善化民,徒效士卒行為而自滿,何不遵父遺訓,盡忠職守?」堯咨知錯,跪地謝罪,歸仁後,勤於政務,施行德政,政績斐然,遂為名官。世讚陳母馮氏賢德,教子有方,譽為一賢母。

二十一、截髮易書

家貧育子不須憂   截髮易書供子修

母善琢磨成大器   厥功非凡莫能儔

元朝陳祐,又名天祐,字慶甫,寧晉人,其母張氏賢慧有淑德,被尊為賢婦。陳家貧困,張氏刻苦耐勞,含辛茹苦,悉心養育天祐,因無錢購書,張氏常剪髮換書,供兒研讀,朝夕鼓勵天祐力求上進。天祐感母之深情,為不負母之殷望,日以繼夜,勤奮用功,未敢怠惰,終能博通經史,成為大儒,後出仕,為官清廉,累升至浙江東道宣慰使。昔陶母截髮延賓,使兒得以結交名士,世稱其賢,祐母截髮換書,勉兒勤讀,其賢足與陶母媲美。

二十二、教子大成

寬恕奴婢勝己兒   嚴格訓子守箴規

賢明母教範千古   培育二儒百世師

明朝程母侯氏,程大中公晌之妻,二程夫子程穎、程頤兄弟之母。程母事姑至孝,事夫有禮,治家有法,教子有方,甚受敬重。程母為人仁恕寬厚,視奴婢如兒女,視己子女則嚴,三餐必命坐於身側,不許擇好而食,著衣亦不許擇美而穿,偶與人爭忿時,即使理直亦予譴責,若有過失,小則詰責,大則報知其父,求嚴厲訓戒。嘗稱:子之不肖,皆因母掩蔽其過,致父不知未能使之改過向善之故也。二兒稍長大,皆能遵守師教,勤讀詩書,修身進德,是以智德並進,成為大儒,且宋代之諸多名儒,多出其門,程母之賢,永留青史,令人敬仰。

二十三、守節教子

家貧守節志冰霜   教子讀書勤有方

學業有成登進士   母功不朽世傳芳

清朝胡彌禪妻潘氏,相城人,守節教子,治家勤儉。其夫胡彌禪早死,遺有三子,家貧如洗,潘氏勤勞,以麥粥養兒,而自食瓜蔓度日。長子宗緒十歲時,遣入村塾就讀,送兒越一山嶺往村塾,黃昏又至山麓接兒返家,夜間督兒讀至深夜。一日聞兒誦程朱語時,勉其為人處世當如此,聞誦司馬相如美人賦時,則大怒誡勿更讀。日常訓諸子出入必稟,入則孝出則悌,善盡人子之職。宗緒受母嚴教,勤攻詩文經史,學業有成,雍正八年,中進士出仕,官至國子監司業。潘氏守節教子成器,誠一賢母也。

二十四、經訓克家

博學經書美譽名   守孀教子作賢卿

當年大著今猶在   御筆賜旌千古榮

清朝,畢沅(鎮洋人,字秋帆)之母姓張名藻,字子湘,精通經文,博學多才,詩詞之美,譽滿遠近。張氏早年喪夫,守節教子,治家嚴肅,秋帆幼承母訓,勤謹讀書,考中狀元,官至湖廣總督,又精通經文,著有續資治通鑑等鉅作,功業文章,貢獻甚大,成為清一代名臣,皆由賢母訓教使然也。張氏好學,至晚年仍手不釋卷,並專於著述,有名詩吟集流傳於世。昔陶侃、歐陽修之母,教子成名,而畢母非但教子顯貴,且有著述,實一傑出之賢母。去世後,秋帆建樓奉祀,乾隆帝賜御書:「經訓克家」,嘉其義方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續選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(中)

九、義救前兒

前子為非把罪移   願甘歸咎係生兒

兒欣頂罪成其志   子義母仁帝表之

元朝時代,秦閏夫之繼室柴氏,生有一子,而前妻亦遺下一子。二子幼小時閏夫即去世,柴氏守節,扶養二子,視前子如己出百般愛護,無微不至。及二子長大,地方賊作亂,被官拘捕之賊,指柴氏之長子亦結夥,致被拘判極刑。柴氏心焦,率次子向官泣訴,謂作惡者乃此次子,而非長子。其次子亦自認犯罪,求官勿加罪於其兄。一再審問,亦不易其言,官疑次子並非柴氏所生,乃出此策,後經嚴加審訊,始知實情,官感歎曰:「柴婦執義不偏愛己子,而次子求死以成全母志,實乃天理人情之至也!」遂釋二子,並嘉其義,旌表其門。

十、佐夫建國

勸君尊堯舜為師   懷德勵精圖國治

內助功成明業建   厥功絕代竹帛垂

明朝馬后,馬公之女,乃鼎助明太祖創立大明帝國之賢后。自幼仁慈有知鑒,好讀書史,精通歷代興衰史蹟,且精明能幹富有賢德。太祖爭天下之初,勸其「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」,應以仁愛為號召,且親自緝衣鞋供士軍,是以群雄湧集。及得天下,勸太祖勿忘群臣,百姓創國之艱辛,應效法堯舜,仁德愛民,是以臣民欽服。馬后重視教育,聘名儒教諸子,太子朱標能孝順父母,禮敬大臣,頗得上下之愛。又深明「家齊而後國治」之理,令女吏編著「宋代家法」,集歷代名后妃之事蹟,教育宮中諸女,故國基堅固天下太平。明太祖創立大明,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之久,誠屬馬后之賢助也。

十一、婦德可風

幼承閨訓德從正   教子相夫竭至誠

奉事翁姑如父母   事稱賢婦古今名

明朝徐顯達之妻汪氏,潛山人,生性淑德,不苟訾笑,自幼拜受父教,喜讀孝經,頗具婦德。時徐公堯莘聞其賢淑,擇為長子顯達之妻。及為婦,奉侍翁姑無微不至,朝夕定省,服侍起居飲食,克盡婦媳之職,縫紉烹饋,從不任婢女,皆親自操勞,其夫顯達,常讀書至天明,汪氏未敢先行就寢,隨侍身側,奉茶易燭,助夫研讀詩書,後並善能教子,不因愛而怠教,督學甚嚴,每至深夜,是以三子皆得學成博學之士。汪氏尤對宗親敦睦有禮,待奴婢仁慈有恩,內外咸稱其賢,誠為難得之賢婦也。

十二、助夫顯達

性貞莊重不歆榮   居富臨貧志不更

婦道勤修成閫範   佐君立德作名卿

明朝鵝籠夫人,係昆陵某氏之女,文雅莊重,頗有婦德。其父為其擇周延儒為婿,但延儒家貧,經數年未能納采,因而其妹先行出嫁,配一富豪,鵝籠毫不羨慕,更加勤婦道。延儒二十歲時,鄉試及格,得意異常,急欲成親,鵝籠主張仍須求進,延儒自愧,續加奮發,遂中狀元。朝廷聞知狀元家貧,派官為其行聘,恩賜歸鄉親迎完婚,途經之處,郡守縣令迎送道旁,極其顯要。不久延儒榮任宰相,夫人常以禮教名言規勸,是以其夫為相十年,未有過失,可知夫人之賢淑也。

十三、三后聖德

周始母儀三典型   坤功懿德載丹青

子孫代代仰遺訓   寶祚綿綿八百齡

周朝文王之母太任,端莊淑麗,並有賢德,文王之父王季娶以為妻,太任扶助其夫,施仁佈教,不遺餘力。太任懷孕時,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,以胎教感化子女。文王出生,太任善教,教一而識百,後文王奠基西北。禹后之女太姒,文王娶以為妻,太姒仁明有德,旦夕勤勞,文王治外,太姒治內,佈施德政,臣民悅服。文王祖母太姜,亦淑賢德惠,夫太公雖明聖,政事必與相商。周室天下,傳世三十七代,歷八百七十三年之久,端賴太任、太姒、太姜三后教化之功也。

十四、仁及五世

教子為臣守五常   丹心事漢作忠良

棄身立義成其子   仁及子孫五世昌

漢高祖時,丞相安國侯王陵之母,雖係女流,卻深大義,不懼惡勢,犧牲生命,促陵輔佐高祖平定天下。

當高祖於沛地方起義時,陵聚眾數千,追隨漢王。時項羽與漢爭奪天下,欲招陵歸順,竟捕陵母,陵遣使者往涉,項羽奉陵母上座,盡禮款待,以誘陵來歸,陵母不從勸誘,暗囑使者轉告陵兒,須善事漢王,毋為老母心懷二志,言畢伏劍而死,以固陵之堅心,項羽怒而烹之,陵志彌堅,終輔高祖平定天下,位至丞相,封侯傳爵五世。

陵母棄身立義以成其子,其仁及五世矣。

十五、賢化逆兒

近朱者亦古言明   逆子傍觀學孝行

景伯尊親躬作則   果能感化母賢名

後魏房景伯之母崔氏,性嚴明高尚,博學多聞,善教三子,皆成為名士。長子景伯為清河太守,每逢疑難,即求教於母,時有一婦人,控告其子不孝,景伯欲加判罪,其母教以:「對不受孔教之子,以其責罪,不如感化,可邀該母子前來共住,三餐共食,兒日常侍奉母之舉動,不孝如目睹,定必悔悟」。景伯遵母意,邀該母子前來小住,未及十日,逆子即有悔意,求准返家,崔氏恐其內心尚未徹悟,再延之,經二十日始放回,逆兒返後果然善待父母,百般孝順。崔氏非但教子成名,且能感化他人,誠一傑出之賢母。

十六、教兒取義

守節撫孤教盡忠   捨生取義孝之終

母教感動益加奮   平定國難建大功

晉朝虞潭之母孫氏,吳群富春人,早年喪夫,守節教子,虞潭幼年時,性較懦弱,孫氏教以忠義,訓以膽決,終成大器,永嘉末,杜弢作亂,虞潭為南康太守,朝廷命其討伐,孫氏勉潭抱定必死之決心,傾盡資產,饋贈戰士,士氣大振,遂告捷。後蘇峻造反,又奉命率師討伐,孫氏訓以:「忠臣出於孝子之門,切勿掛慮老母,應勇往直前,為國盡力。」並令孫兒及家僮同行助戰,虞潭受老母之嚴訓,益加奮勇作戰,遂平定國難,建立宏功,升任為武昌侯。孫氏享年九十五,帝嘉其賢,遣使弔祭,諡曰定夫人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續選二十四賢妻良母故事(上)

歷代賢姝不乏人   不昭揚世恐沉湮

謹再挑選典型女   供作閨人仿效身

每人事蹟振當時   懿德坤功載口碑

宜仰為師勤效法   相夫教子建良基

相夫秉正蔭君郎   教子有方出秀良

全靠坤功得力大   垂名後世永流芳

一、隨夫樂道

欽慕高風託妾身    隨夫樂道願安貧

繼承遺志施教化    本著義仁啟後人

春秋末年,齊國一高士,號黔婁子,高風亮節,不慕顯貴,魯恭公聞其賢,欲聘為相,齊威王知其能,亦洽聘為卿,皆拒之不就,寧自安貧樂道,以苦節力行感化世人。其夫人知書明禮,品雅德高,仰慕黔婁之品德,嫁與為妻,雖為名門千金,因受夫感化,盡棄鉛華,改穿布衣,下田耕作,維持生計,國君以及顯官視其貧窮,紛紛饋贈,黔婁夫婦一概婉拒,始終自力更生,過其清苦生活。黔婁逝世後,夫人承夫遺志,致力教化工作,廣募學生,教化「勤儉治家,仁慈好善」,善導世道人心,誠為史上一傑出之賢妻。

二、化政清平

執政廿年重法章   愛民勤政國隆昌

延儒研學弘文化   天下復平民樂康

漢朝鄧后,名綏,自幼博讀經史,兼通政體。十六歲膺選入宮,因聰慧過人,溫良謙讓,和帝立其為后。迨和帝崩,殤帝出生不過百日,即承帝位,而鄧后為皇太后,臨朝攝政,賢明非常,時逢旱災水患十年,內憂外患交加,民不聊生,幸因鄧后勤政愛民,興利革弊,倡導節約,崇尚禮節,克服國難,終於邁向復興大道。鄧后並重視文教,博選大儒,致力文化活動,於是東漢文風蔚起,人民安居樂業,天下太平。執政先後二十年深受朝野一致擁戴,歷來帝后深得民心,未有其右。

三、妯娌並賢

王家二婦有賢行   妯娌睦和相愛敬

貴賤不分互重尊   淑賢堪作婦人鏡

晉朝,司徒王渾之妻鐘氏,渾弟王湛之妻,普有德行,後世為賢婦。鐘氏名淡之,大傅之孫女,聰慧弘雅,明禮達理,為婦女之楷模,郝氏亦有令姿淑德,教子有方,生子名東海,後為晉朝名臣。鐘郝二婦至為和睦,鐘氏不以名門出身,顯貴自居,而傲慢凌辱其弟婦,郝氏不以家門低賤自卑,而趨炎其嫂,雅相敬重親愛,所以時人讚稱「鐘夫人之禮,郝夫人之法」良有以也。妯娌乃異姓而處,入夫家骨之門,易失和起爭,然如鐘郝二婦之雅相敬重,可為妯娌之師表也。

四、巾幗英雄

助陣為夫執桴鼓   指揮將士猛如虎

敵慌潰走發哀鳴   建立偉功傳萬古

梁紅玉,宋朝名將韓世忠之妻,雖係一女流,但膽識謀略,異於常人,見世忠為人慷慨仗義,遂許嫁之。世忠年少時,即英勇無比,因家貧,年十八即應募為小兵,屢建奇功,擢升為宣撫統領官。高宗建英四年,金國兀述率大軍來犯,敵船沿長江駛逼世忠兵營,梁紅玉不讓鬚眉,立於船頭親擊戰鼓,指揮抗戰,士氣為之大振,金兵慌亂,戰船傾覆,潰不成軍。韓世忠,能屢建殊勳,成為宋名將,其夫人梁紅玉佐戰之功不少,後被封為安國夫人。

五、為夫完節

重節盡忠可作模   佐夫抗敵竟忘軀

被拘寧死豈甘辱   不負帝廷不負夫

宋朝時,謝枋德之妻李氏,饒州臨安人,能通女訓,善事翁姑。其夫謝枋德上臨安考中進士。時元軍入侵,時局紊亂,宋軍無法抵抗,謝枋德組織民軍協助防守,李氏亦發動婦女擔任後勤工作,因寡不敵眾,不久即被敵軍擊敗,夫婦從此離散。李氏攜二子避入貴溪山中,敵軍聞悉,包圍該山區市鎮,李氏恐禍延無辜民眾,乃從容直投敵軍。元軍欲以李氏為餌,引誘其夫投降,又有將軍垂涎其美貌,欲收其為妾,李氏毅然自縊,以全其節,其貞烈義行,實令人歎服。

六、恩惠夫妹

孝敬翁姑盡禮儀   育教夫妹倍生兒

諸甥愛撫如親出   恰似春暉照草枝

宋朝,陳安節之妻王氏,漢州縣人。嫁年餘其即去世,遺下一子甫月,家境雖清寒,王氏亦忍苦守節,孝養翁姑,教育其子,茹苦含辛,勤勞操作是以漸見富饒,鄉人莫不敬佩,咸稱呼王氏為堂前。翁姑歿後,其夫妹尚在幼年,堂前悉心照顧,撫養教育,視如己出,及長大,備豐厚粧奩嫁之,然夫妹猶不知足,要求分財,堂前盡所有與之,詎料夫妹所得之財,竟為其夫淫蕩費盡,致陷入困境,堂前復為其建置田宅,並代撫育諸甥。如此海涵之賢婦,誠稀有也。

七、育孫成名

寡育子孫兄不援   辛酸苦辣不堪言

上蒼憐賜婦純孝   孫奮成名耀弟門

宛平城縣人高位之妻段氏,年僅十七即喪夫,因無宗親,攜二幼子寄居兄家,其兄以無力養育二甥為由,屢次勸其再嫁,然段氏堅心守節,變賣嫁粧,租小屋,居於郊外,為市人縫紉度日,歷盡艱辛,撫育二子,然長子不幸中年早逝,次子為小吏,因罪被逐邊疆,段氏不向命運屈服,堅忍悲痛,續撫育諸孫,其孫名裔,因段氏教孫有方,進士及弟,榮耀門楣,段氏晚年享福,長壽至九十歲仙逝。

八、和氣重義

至情骨血誰甘棄   竟以親生為弟嗣

尚義重情足堪嘉   天昌其後成名器

昌化地方,有章氏兩兄弟,皆未有子嗣。兄為傳宗接代,向族親抱一男兒養育,名曰栩,詎料未幾其妻竟喜獲麟兒,命名詡。其弟亦求嗣心切,乃求其兄曰:「兄既有己出之子,何必養他人之子,不如將抱養之子讓我」。兄與妻商量,妻堅稱:「無子而抱養,有子則棄之,為人豈可如此。」而婉拒之。但弟百般懇求,嫂感其誠,將親生子詡與弟。後來栩得子名樵標,詡舉子名鑄鑑,均賦性聰明,勤讀書詩,功名成就,出仕為官,王家遂為名族,此乃兄愛弟恭,章妻和氣重義有以致之,豈非賢乎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擇鄰教子 

圖:擇鄰教子。

良母

龍生龍子實相宜   鳳善訓飛凰鳳兒

自古英雄豪傑士   全依母教建鴻基

孟軻成聖三遷工   鵬舉忠君背刺忠

足見母教功力偉   成龍立世建勳功

一、擇鄰教子

望子成龍作大賢   悉心擇處重三遷

母教蘊育終成聖   千古流芳賢母篇

孟母仉氏,戰國時代魯國皺人。孟子幼少時好嬉戲,仿效墓間事,孟母乃遷居市街,孟子嬉戲,即改扮商人叫賣,復遷舍學宮之傍,孟子嬉戲,即學祭祀崇奉之舉,或賓主相見之禮儀,孟母甚喜,遂定居,世稱孟母三遷。

孟子十歲時,進學堂學六藝,一日逃學歸,孟母正在織布,以刀斷布,告誡孟子,廢學有如截斷此布,孟子恐懼,旦夕勤學,終成亞聖,流芳千古,實母教之功。

二、負重興家

治家任重乏良方   慘劇頻生增苦傷

克苦耐勞勤治事   復興家道慶重光

三國吳、張溫、吳郡人,賢能超群,累官太子大傅,因聲名太盛,招致孫權罷斥,故憂憤重病,臨終時將家務交代弟婦陸鬱生主理,詎料厄運一再降臨張家,二弟張詆三弟張白亦憂鬱致病,相繼去世,幸而陸鬱生賢淑,在危難艱困中,主持家務,仰事婆婆二嫂,教育三兄弟子女,茹苦含辛,後來張溫之子官至議郎,張白之子亦出仕為群功曹,一度中落之張家,終於得見復興,吳太守表彰其賢,而鄉人咸稱義姑而不名。

三、截髮延賓

陶母賢明孰與儔   返還紺鮓諭惡尤

家貧截髮留賓住   俾子結交名士流

陶侃母,湛氏,晉朝新淦人,家貧且早年喪夫,守節教子成器,一日,陶侃親友范陸乘馬來訪,適逢大雪,留宿陶家,侃母割臥蓆飼馬,並截頭髮換錢買酒肴款待,范逵聞悉嘆曰:若非此母,何能生此子。後侃任尋陽縣吏,監理漁業時,託人攜回醃魚奉母,侃母氣憤,囑來人送回,並附書信嚴加訓戒,誠明之賢母也。

四、傳授絕學

絕學周書父授傳   肩負千里保珍全

日耕夜課子成士   八十為師啟後賢

東晉時代,韋逞之母宋氏,幼年喪母,由其父扶育,及長大,其父交與周官音義一書,並囑咐:「我家代代研學此書,你無兄弟,僅傳你一人,切勿絕世。」宋氏及嫁韋姓,遷居山東,隨夫推鹿車,背負其父所授之書,視如至寶,至山東定居後,宋氏日間採薪耕田,夜間勤於教子,後韋逞學成,受前奏符堅任為太常,時朝廷提倡文物,創立太學,傳授經典,唯苦無周官禮法之師,聞宋氏傳授後生,周官音義得傳於後世,應歸功於韋母,實乃經典大家也。

註:周官音義乃集周代之百官品物經紀典誥之書。

五、和丸教子

相家閨秀彩羅身   勤儉治家盡苦辛

教子有方皆得志   縉紳爭讚柳夫人

唐朝、柳仲郢、元和進士,歷官刑部尚書,其母韓氏甚賢,雖貴為丞相孫女,治家勤謹儉約,堪為縉紳家之楷模。韓氏自嫁入柳家,家中老少,未嘗見其大笑而露齒,舉止端莊,衣著僕素,每返娘家,未敢乘豪華車輿,僅以小轎隨帶女婢。韓氏善能教子,特取苦參、黃連、熊膽三味,研末製丹丸,供其子夜讀服用,且經常陪讀至深夜,是以仲郢學業猛進,終成為大儒。

六、教唯廉潔

宦海生涯浩氣正   教兒廉潔作賢卿

謹遵母訓立堅志   到處為官民喜迎

唐、崔元暐之母盧氏,廉潔出自天性。常戒其子曰:據聞汝在外任官,操守有節,生活清苦,至感欣慰:若謂安享富貴,則堪憂慮。常見親朋中任官者,以財富奉親,而其親不究其來由,竟以衣食誇耀於人,倘係厚祿節儉者則可,不然,與盜何異乎!汝今為吏,宜處事公正,嚴守廉節,為國效勞。元暐謹遵母教,一生莫不安份,清廉自持,故到處受民恭敬。

七、愛感前兒

前兒敵視不懷尤   愛比親生更厚優

使悉慈恩終盡孝   可稱賢母再難求

後漢,李穆姜南鄭人,安眾令程文鉅之妻,生有二子,前妻遺下四子,對其敵視,經常謗毀繼母,但李氏並不以為意,反而對待前子比其親生子更厚,鄰人經問之,答稱:吾子有母而四子無母,當應愍愛之。後四子居長者名興,患病甚篤,李氏親調藥膳,照顧備至,憂勞憔悴,及興病癒,有感繼母仁慈,徹悟前非,偕其三弟同往縣府,陳述母德,並坦承對其繼母不孝,請縣令治罪,縣令移交郡守,表彰李氏為賢母,且許四子改過自新,後四子皆成為孝子。

八、盡忠報國

教兒矢志宜為公   殉國精忠全始終

千古母教青史在   岳家譽望萬年隆

岳飛,南宋湯陰人,自少即負氣節,好學不倦,且喜練武藝。其母姚氏,視岳飛好與他人爭鬥,乃以痛責,且訓示應立志求學,為國效勞,並在飛背上針刺「盡忠報國」四大字,囑時刻銘記。從此未敢好鬥,勤讀練武,成為文武全才之青年。時值金人侵略,飛不忍座視,未冠即從軍,與金人戰,所向皆捷,為國雪恥,成為民族英雄,名流千古,此乃出於岳母之賢教也。

九、仁言教子

以仁教子品清高   用荻畫沙代筆毫

母課子修孜兀勉   終成絕代大文豪

宋朝,歐陽修母鄭氏,生修方四歲,甚夫即去世,家素貧無資,未有筆墨紙硯,以荻草在沙上畫字,教兒學問,並常對其兒曰:「汝父生前,常夜覽囚冊,對死囚之獄,期以平冤雪枉,用資減刑,以全其生,而求其生而不得,死者與我,皆無恨,如其有得,則知不求而死者,有恨。」此折獄至仁之用心,歐母舉以示其子,以仁言啟後,誠賢母也。修因母教殷勤,後中進士,為翰林學士,官至太子少師,以文章冠天下,成為唐宋八大文學家。

十、家教森嚴

嚴手慈心育女兒   起居容止守箴規

姻家屢訪訓教女   恪守家風勿自私

宋朝張待制夫人魯民,乃申國夫人之姐,姐妹情深,將其女配妹之子呂榮公。魯氏在其女兒未出嫁前,愛之如掌中珠,然對日常起居,管教必有制度,如一日三餐,許其多食米飯蔬菜,魚肉則不准加進,用以養成儉僕習性。女兒出嫁後,魯氏往妹家探視其女,偶然見及舍後另有鍋釜,大感不滿,責怪其妹曰:豈可縱任兒輩私作飲食,致敗壞家法。其女悔過,從此未敢為之,魯氏誠良母也。

十一、盡節教忠

殉身報國囑遺兒   勿事兩朝舉義旗

母訓流長為士鏡   抗清聲調暗中吹

明末清初之大儒顧炎武之母王氏,誠一賢婦。顧父同應之族弟同吉聘王氏為妻,惟未婚即去世,王氏歸顧家守節,以炎武為嗣子。王氏出身名門,知書明禮,善事親,嚴事親,嚴教子,且治有方,崇禎年間,受朝廷表旌。時值明末清初,江南大亂,母子避亂於常熟地方,王氏對炎武稱:「娘雖一介女流,亦受明朝之恩,若有大故,當以身殉國」。炎武知母心志,毅然參預抗清義軍,後王夫人聞悉義軍慘敗,遺囑誡炎武勿事兩朝,絕食盡節而死。明亡後,炎武遵母志,誓不事異族,且倡「知恥」警惕世人,對民族大義影響甚大,此皆賴顧母賢教之功也。

十二、捨行親義

逢亂為公不顧私   勸兒重義策防危

請兵來援賊驚退   賢德蔭民功永垂

清朝李光地,康熙進士,累官直隸巡撫,文淵閣大學士,其母吳氏,賢能重義,光地在朝任侍讀時,歸鄉省親,適逢耿精忠造反,擾民不安,光地無策可施,侍母獨守孤村,母見情勢危急催光地理應重義,速往設法退賊,不必為其擔憂,光地遂潛往州郡,派駐軍前來救護,全村始免遭難,此乃光地母忠賢之功也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貞節媽傳

圖:貞節媽傳。

妻賢夫貴理明正   內助厥功不謂輕

幸有良妻為內輔   夫榮子秀振家聲

家有賢妻家道齋   國倚良相惠群黎

須知出世盡人是   端賴妻賢史可稽

一、明廉重義

官不清廉家不昌   涕流抱子返娘鄉

夫殃復返奉姑老   重義令名千古揚

周朝陶答子任陶大夫三年,名譽不興,而家富三倍,其妻屢加勸諫,均不置理,五年後竟成大富,退隱歸家,族人互趨致賀,其妻不惟不樂,反而抱子飲泣,其姑發怒,責其不祥,婦闡明因由曰:「夫子不能而官大,是謂禍根,無功而家昌,是謂積殃。昔,楚相子文治國,家貧而國富,上受君重,下受民敬,積福於子孫,名傳至今。今夫子官為大夫,家富國貧,君不器重,民不敬服,是敗亡之豫兆也。」姑聞此大怒遂棄之。一年後,答子家果遭盜賊襲攻,全家遭誅滅,僅其母因賊愍其老,而倖免於難,婦聞悉,遂歸家奉侍其姑至老終,誠一有遠識又重義之賢婦也。

二、相夫稱霸

善諫君王狩獵游   謹勤國事策鴻猷

尤希令尹進賢士   霸業功成統眾侯

樊姬,春秋時楚莊王之夫人,賦性賢淑,善察是非。王酷愛狩獵,疏忽國事,樊姬屢次勸諫,未被接納,乃拒食鳥獸之肉,終使莊王中止獵游,而勉國事。莊王嘗稱令尹虞丘子為賢,樊姬聞掩口而笑,王問因何而笑,樊姬答以:「虞丘子為相十年之久,從未薦引賢能之士,退除不肖之徒,蒙蔽王君,閉塞進賢之路,君王竟以為能,因而笑也。」虞丘子聞及自愧,即請離去,並薦孫叔敖為相,莊王用之,施教導民,朝無姦臣,野無盜賊,僅三年遂統一諸侯,完成霸業,此皆樊姬賢助之功也。

三、婦節堅貞

豈因顯貴易鸞鳳   作曲彈箏婉拒王

王感女貞欣釋放   依然恩愛侍君郎

羅敷,戰國時代趙國人,天生麗質,知慧過人,嫁王仁為妻,其夫為趙王侍中郎,時各國相互攻伐,王仁隨趙軍出征,留羅敷獨守家門。春天某日,羅敷往陌上採桑,路人見之,莫不讚嘆其豔美,趙王亦驚賞其美,宣召入宮,欲納為妻,羅敷至感為難,因倘從之,則背夫失義,如不從者,則恐牽累其夫,進退之間生出一智,作陌上桑一曲,彈箏自唱,曲中抒述其夫出征,為國效勞,夫妻恩愛,斷不背夫,趙王聞歌感志節堅貞,令其歸家,夫婦姻緣未被拆散,實羅敷智敏志貞使然也。

四、激夫獲貴

眼看丈夫滿為御   害羞感嘆求離去

夫慚懇解竟提升   不遜樂妻賢內助

晏嬰,戰國時齊景公之宰相,體軀短小,惟才幹超人,名聞諸侯,而其御者(車伕)體甚魁梧卻為俗子。一日御者揮馬鞭過其門,意氣揚揚,狀甚自得,其妻窺狀,至為感嘆,是夜求御者離去,夫聞其故,答以:宰相身高不及六尺(約今之四尺二寸),名聞天下,備受諸侯敬仰,尚能謙虛,而君身高八尺,為晏嬰驅車,竟揚眉得意,前途豈有可為!御者愧甚,從而改變,謙虛和藹,晏嬰稱奇,追問其故,乃告以受妻激勵之實情,晏嬰以知過能改,遂升御者為大夫。

五、夫唱婦隨

三從美德莫能比   悉返婢奴勞自為

教子相天稱得上   淑賢令譽邇遐馳

漢朝鮑宣,字子都,渤海高城人,春秋齊國鮑叔牙之後,家境清寒,幼少時,求學於桓氏,師以其清苦而有節,將其女名少君許嫁,並送豐盛粧飾為嫁粧,鮑宣至感不悅,以家貧未敢高攀婉拒,少君即將女婢及貴重服飾,悉還娘家,更換布衣,與夫共挽鹿車回鮑宣故里,克苦勞碌,事姑至孝,鄉人咸稱其為賢婦。鮑宣後累官至司隸校尉,其子永,孫昱皆位司隸,顯係少君相夫教子之功也。

六、勵夫成名

遺金不受壯夫志   斷織激夫成大器

內助功高頌古今   汗青彤管有明記

樂羊子,東漢時代河南人,一日途中拾獲萬金一塊,攜回以取悅其妻,其妻反而不悅曰:「路上拾遺,顯係不義之財,實大丈夫所不應為,豈可據為己有?」樂羊子愧甚,將黃金送官招領。其後樂羊子聽從其妻親勸,離鄉遠遊求學,僅及一年即返,其妻執刀切斷織機上布匹曰:「求學若半途而廢,何異斷此織?」樂羊子感其言,復遠遊苦學七年未返,其妻躬勤養姑,並經常遠寄食物與樂羊子,樂羊子終於成為飽學之士,誠賴賢內助也。

七、敬親感賊

能事嚴親值佩欽   請看龐氏奉姑心

寄鄰紡織猶懷敬   感動赤眉不敢侵

漢朝姜詩,事母至孝,其妻龐氏,敬順尤篤。母好飲江水,龐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江水,煮羹烹茶奉姑,一日因遇強風遲歸,母因渴甚,而有微詞:姜詩大怒,遂離棄得,龐氏寄住鄰家,日夜勤苦紡織,以所得微資,經常買佳肴,託鄰嫗始以實相告,其姑慚愧,即令其回家團聚,姜詩夫妻之孝行,因而名傳四方。時有赤眉賊路過該地,賊首呼喊:驚大孝者必觸鬼神之怒,眾賊未敢搶劫而過,其孝感豈不大乎。

八、貞孝可嘉

斷髮誓孀慕女貞   奉姑教子至勤誠

含辛茹苦不尤怨   婦德堪誇百世聲

俞新之妻,元朝紹興人,聞氏之女,事姑至孝,出嫁未久,其父即去世,家境清寒,且遺下一孤兒,其父母以俞家貧困,且尚年輕,促其改嫁,然俞妻流淚堅拒稱:「忠臣不扶二主,烈女不嫁二夫,況姑年老,子又幼小,豈能失去依靠,故寧死亦不改嫁。」當即斷髮表明意志,其父母遂未敢再提改嫁之事。其姑年老體弱又失明,聞氏勤謹奉侍,為眼疾得癒,常嗽口舔其目,諒係為天佑竟得復明。及姑卒,因家貧未能厚葬,忍慟與子肩負埋葬,朝夕哀號,狀極悲慘,令人心酸。

九、分家勸夫

同胞手足莫傷情   善勸夫從忍不爭

美德蔭其三桂子   名題金榜顯華榮

明朝常州吳子恬之妻孫氏係一賢婦。子恬之繼母唐氏對待子恬苛薄異常,子恬難忍,孫氏屢次勸慰,阻其犯上,迨父歿,繼母私藏千金,悉交其親生子,並將良田分給其子,子恬僅分得少許壞田,子恬憤懣,與弟爭論,孫氏力勸其夫,勿因分產忤逆母親,家雖貧,如肯勤耕當能生活,其後子恬茹苦含辛,努力耕耘,不出十年,家財大發,而其弟好賭,田產變賣一空,無法過日,孫氏再勸其夫,迎繼母與舍弟合家生活,孫氏因有賢德,所生三子皆學業成功,金榜題名。

十、奉姑育嗣

未婚夫歿實堪傷   守節奉姑辛苦嘗

嗣立傳宗承接代   兩全節孝永流芳

大甲鎮鎮瀾宮奉祀貞節媽。貞節媽係清朝大甲人余榮長之養媳林春娘。於十二歲時,未婚夫榮長即去世,為肩負繼承余家之重任,誓不他嫁,日夜辛苦紡織,侍奉其姑。姑患眼疾,春娘常嗽口舔其目,且朝夕求神庇佑,不出半年終得痊癒。姑因拘攣臥床,春娘亦不分晝夜殷勤看護。春娘為免余家絕嗣,抱養嗣子,未久卻夭折,乃再立之,不幸於娶妻生子後又去世,春娘悉心撫養幼孫接代,終使余家不致絕嗣,因其貞孝卓著,鄉人尊稱為「貞節媽」。道光十三年朝廷下詔建坊入祠,表旌其貞孝。

十一、佐治建功

林家閨秀智越群   佐治相天樹立勳

遇難臨危能善處   婦功垂史永流芳

林普晴,清朝名臣林則徐之次女,沈葆禎之妻,既善文又習武,尤精通韜略,富有膽量。咸豐年間,其夫任江西府廣信知府時,太平天國大將楊輔清率大軍來攻,官兵惶恐大亂,普晴登高一呼,令士兵堅守城池,其夫葆禎往總兵處求援時,鳳禎代夫職,指揮若定,援兵至時,傾府中全帛稿軍,且親自炊飯養兵,全軍深受感動,士氣大振,七戰皆捷,遂擊退敵軍,終得保全廣信城。葆禎守城有功,升為江西巡撫,累遷至兩江總督,屢建大功,皆賴普晴佐助也。

十二、名節為重

遺書未見恨郎詞    命薄自甘別世離

懷念姑兒夫悔過    千秋節烈孝賢姬

清朝乾隆時,江南宣城一女子焦烈婦,幼受庭訓,知書明禮,其父去世後,嫁陸姓秀才,夫婦融和,不幸好景不常,其夫年少得志,性情輕浮,沉迷賭海,蕩盡家財,高築債臺,被迫決定售要抵債,焦婦聞悉,竟賦一絕夢詩,自縊而死,最難能可貴者,遺詩中毫不怨尤其夫,僅盼望其夫痛改前非,孝順老母,照顧幼兒,誠一明義貞烈之婦也。時乾隆帝御駕江南,聞悉此一慘事,降旨革除之秀才,切斷其八指,並樹坊旌表焦烈婦之貞節。

☆附記:有趣的賢妻故事

將詩寓意勵君知   反正非為使妾悲

幸蒙賢官規立志   功名成就振當時

昔日有一秀才,賦性純直,不顧家計,專一讀書,其妻賢淑,又能詩文。適逢端午佳節,因家貧未能備酒肴過節,其妻慨艱之餘,吟詩一首:「妾身不幸嫁貧夫,欣遇端陽件件無,佳節如何空度過,讒將清水浸菖蒲」。將該詩置於書桌上,秀才偶見,至感慚愧為籌借家費,是夜往鄰村竊盜一牛,不幸被捕,送縣治罪,縣令詰問:「知書明禮之人,何以作此穢行?」秀才乃俯首答稱:「因妻賦詩諷刺,一念之差,致出此下策。」縣令乃傳訊其妻責問:「你夫因你為賊盜牛,感想如何,務應以詩回答。」其妻立刻誦吟:「滔滔江水向東流,難洗今朝滿面愁,自愧妾身非織女,吾郎何故學牽牛」。吟畢滿臉羞愧而垂頭,縣令感其才智非凡,且情有可原,遂寬赦其罪,並賜銀二百兩,勉其專心求功名,秀才蒙縣令嘉惠鼓勵,愈加發奮用功,翌年考取舉人,顯耀一時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孝感繼母 

圖:孝感繼母。

十七、死守祖祠

祖祠盜犯不哀鳴   兄弟爭求代捨生

賊感憐心雙釋放   堪稱孝友永流名

元朝時代,興化莆田,有郭道卿、佐卿兄弟,出於孝悌之家。其第四代祖義重至孝,朝廷下詔表旌,鄉里建立孝子祠崇祀。元朝初年,盜賊蜂起,鄉人皆竄匿,獨道卿兩兄弟守於孝子祠,不忍離去,致被盜逮捕,道卿向匪盜哀求曰:「吾有兒已長大,弟之兒尚年幼,須賴吾弟養育,請殺吾而釋放吾弟」佐卿亦哀求曰:「吾家全賴兄長治理,請殺吾。」而爭相引頸待斃,盜賊相顧感嘆曰:「孝門之家,兄弟如此友愛,何忍殺害。」遂釋放兩兄弟。

十八、為父辯冤

為父雪冤赴帝鄉   呈章冒死訴君王

幸蒙感孝得寬赦   孝比緹縈流世芳

明朝安陸地方,有一孝子姓吳名一魁秉性至孝。其父遭人誣告陷害,押往安城治罪,一魁方十二歲,知父親受不明不白之冤,決心為洗雪冤枉,歷受千辛萬苦徒步到京城。幸逢肅宗帝為郊祀出城,一魁冒死跪於駕前,呈上陳情書訴冤,帝閱後,知係冤情,下詔釋其父,並嘉許其孝心,厚賜金帛,派員護送其父子歸鄉里,成全其孝行。以一童子不辭勞苦,冒死罪之險,為父辯冤,令人欽佩。

註:郊祀:古時天子冬至祭天之典禮叫「郊」。

十九、負母避難

事親苦孝最艱辛   請看盲人孝母親

逢亂負行兼賣卜   孝心無比感神人

明朝鈞州有一孝子,姓張名宗魯,四歲時即失明。二十歲時,盜賊蜂起作亂,為免禍害,由其妻其母,其妻即採野菜度日。不幸途中遇賊,欲奪其妻,宗魯向賊叩頭,流淚哀求曰:「余自幼失明無法善侍母親,端賴吾妻奉侍年老身弱之母,如擄吾妻,將絕吾天年,祈請赦免。」賊全感其孝,咸認如奪其妻即為不義,遂釋放之。亂平後,宗魯奉母還鄉,竭力供養母親享度百年。朝廷聞知盲人之孝行,特厚賜金帛表彰。

二十、罄產贖父

晨昏遙拜淚流頻   蹈上險途歷苦辛

營釋父歸甘旨奉   俾能安逸樂天真

明朝有一姓劉名謹者,浙江山陰人,賦性至孝。其父因罪被遣往雲南服役,謹方六歲,即知詢家人雲南方向,而朝夕向雲南跪拜。十四歲時,因思父心切,不顧家人勸阻,奮身起行,前往雲南尋父。翻山越嶺,歷盡艱辛,經六個月跋涉,始抵其地。遇父擁抱欲絕,因父患瘋痺,求官吏准代服役,惟依國法,十六歲以上始准替代,而謹尚未成丁,乃歸家變賣家產,雇他人前往,其父始獲免役還鄉,雖家貧如洗,勤儉奮發,以甘旨奉養其父終身,可謂孝之至矣。

二十一、孝感繼母

不尤繼母逐離鄉   母病返家侍藥湯

將弟視同親手足   母終悔悟變慈祥

清朝李應麟,雲南昆明人,秉性至孝,其母不幸去世,勸其父續絃,以賣卜所得,奉養雙親。應麟奉侍繼母雖甚孝順,但繼母視其為眼中釘,百般刁難,常藉故鞭打,應麟皆跪而挨杖,未敢抗拒,其父聽信繼母言,遂被逐出家門,然應麟毫不怨恨,每逢雙親生日,即購甘旨持歸祝壽。後聞繼母生病,返家侍護,並為繼母數次遠赴三十里外求醫藥,直至痊癒,且待繼母所生三弟友愛備至,繼母終於悔悟,善視之。

二十二、輪侍母親

兄弟輪傭以養親   高謳舞躍侑清醇

寒天負母曝庭院   母樂如仙脫凡塵

清朝,江南和州地方,薛文與薛化禮兩昆仲,皆有至性,事母至孝,朝夕問安,出入必告,凡事必依母命,曲意承歡,未敢違逆。

薛家貧困,端賴兩兄弟出外謀生,為不忍棄母於不顧,議定輪番外出為傭,留一人在家,陪伴母親,不使孤寂,為傭者以所得悉購甘旨奉母。兄弟常舞躍謳歌,以博母歡笑,寒天即負母出戶外曝曬取暖,極盡孝敬,今母樂享天年。

袁君載云:「孝子事親,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、煩惱心、驚怖心、愁悶心、難言心、愧恨心。」薛家兄弟,遵此一格言,誠孝子也。

二十三、高歌娛母

天雪穴居不覺寒   高歌母壽舞狂歡

縣丞感孝為營室   嘉獎孝心母子安

清朝張乞人,順天永清人,失其名。張乞人早年喪父,家貧無屋,掘地為室而居,行乞以養老母。某日,天寒降大雪,適縣丞路過,偶聞歌聲出自地下,怪而呼出張乞人詰問,張乞人答稱:「因逢老母生日,喜而高歌祝壽,勸母加餐耳。」縣丞感嘆其孝心,命車載其母子至縣衙,縣丞母特賜粟及布給其母,縣丞嘉勉其孝,賜銀與張乞人,乞人叩謝曰:「官母賜我母不敢不受,惟官賜官我未敢受,我母年八十,我年六十一,為清白百姓足矣。」縣丞遂改為其母子建室,得以樂天倫。

二十四、勸父止博

孝本感天格鬼神   豈難化被壞爹親

至誠跪勸父知悔   改賭革新重作人

清朝江良緒,江蘇吳江人,生性至孝。其父不務正業,沉迷賭博,其母規諫,竟被逐之,乃奉往岳家寄居。未幾其父蕩盡家產,亦前來同居,然猶不知悔改,將良緒以妻奩資所購田地賣盡,復撤良緒之帳惟等充賭債。其母憂忿致病,良緒為維持生計,往外鄉設塾教書,每夜必趕回看護其母。一日深夜,良緒冒風雪返家,其父深受感動,謂:「如此風雪,何必回家。」良緒跪勸其父:「母因父生病,請父親脫離賭海,以解母煩憂,使其早日康復」。父聞諫,頓然醒悟,遂痛改前非,父子同心協力,重建家業。

☆附記:聰明的甘羅

天資靈敏智超倫   知祖患難苦亂神

謹赴帝前依理論   解消祖患受封臣

戰國時代,有一甘羅者,賦性聰明,又知孝義。其祖父甘茂係秦武王左相,某日,王故出難題,命甘茂獻出三個公雞卵,時甘羅年僅十二,聞悉祖父之憂,乃奮勇求見秦王,王問:「你係何人?」答:「甘羅,係甘茂之孫。」王聯想前事,追問:「甘茂因何未來?」甘羅從容以對:「家祖父在家生產,故未克前來。」王發怒斥以:「胡說!男人豈能生產!」甘羅並不恐慌,反問:「男人既不能生產,公雞焉能生卵?」王被駁啞口無言,感其聰穎過人,不再為難其祖父,且封甘羅為宰相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以死護父 

圖:以死護父。

九、以死護父

護親避亂如蹈荊   賊至臨危不顧生

哀泣叩頭求父命   狠心凶賊感留情

潘綜,晉朝吳興烏程人,平日事親極盡孝敬。逢孫恩作亂,盜賊峰起,惟潘綜一片孝心,不忍置父於不顧,堅不逃生,坐地抱父大哭,瞬間賊至,潘綜求賊勿傷老父,其父亦哀求曰:「吾兒為老朽不肯逃生,請勿殺之。」賊仍橫心,舉刀砍殺四刀,致潘綜悶絕倒地,幸有一賊勸阻,謂:「此兒不怕死,捨身護父,殺孝子必遭天誅,豈可殺乎?」賊乃手下留情,父子終免於難。因孝感鄉里,後人將該里地改稱純孝。

十、終身慕親

思慕雙親無息時   吟詩作賦示追思

築宮朔望行親祭   孝感臣民天下治

南朝梁武帝,姓蕭名衍字叔達,孝慈恭儉,博學思親,感嘆欲奉而親不在,故得天下為時,在鍾山下建愛敬寺,清溪邊建大智度寺,以追思親恩,並在宮內造至敬殿奉祀二親,每逢朔望,即親自奉呈饋奠祭祀,因猶未能抑制思慕之情,乃作「孝思賦」以表達悲思之苦。孝思賦真情流露悲思哀嘆之至情,令人流淚。孔子曰:「生事盡力,死事盡忠。」孟子曰:「大孝終身慕父母。」梁武帝之不忘親恩,虔誠奉祀二親,誠大孝也。

十一、孝親愛族

侍看母疾不辭努   日藉笑談除痛苦

愛敬族宗如敬親   超倫純孝流今古

崔沔唐朝長安人,為人爽直,深明禮儀,歷官秘書監。素極孝順,力求親之歡心,其母患眼疾,遍尋名醫,不惜耗盡家財醫治,每夜在榻前,言趣譚、講故事,使母忘疾苦,如此隨侍三十餘年,母歿,深艱欲奉而親不在,乃將孝心移為敬愛其母生前惦念之族人,以奉親之心奉其兄姐,極盡敬順,以愛己子之心照顧姪甥,無微不至,且頃所得俸祿分贈族人,自穿布衣,居住陋室,過儉樸之生活。夫孝子之事親─「親之所愛亦愛之,親之所敬亦敬之。」如崔,親在盡孝,雙後敬愛親之所愛,豈非大孝乎。

十二、純孝流芳

明君有道重倫常   揭發親生母枉亡

自責追封頒大赦   孝仁光史萬年芳

宋朝仁宗名禎,真宗帝之第六子,係李宸妃所生。當時劉德皇后當權,因無生子,奪仁宗為自己之子,人人怕其威勢,未敢透露真相。仁宗幼年繼位,因天性仁孝,尊劉后為皇太后,事事承命奉行。嗣後人宗獲知宸妃為親生母,係遇害含冤而死,遂命啟棺親自驗視,數日不眠不食,哀傷欲絕,深感不孝,乃下詔追封宸妃為莊懿皇太后,並大赦天下,向萬民謝罪。因此史稱仁宗帝為仁孝皇帝,宋朝第一名君誠非偶然也。

十三、朝夕拜像

聞說母親早喪亡   朝思暮想獨悲傷

堂懸肖像如生拜   孝行感人足頌揚

宋朝時代,有一孝子姓趙名宗悌,輕財好義,生性純孝,令人欽佩。宗悌出生不久,其母即不幸與世長別,全不識母顏。稍長時,每見鄰人母子相愛狀,即暗自流淚,感歎無母之悲哀,因思慕母親,屢次對其父及家人等,垂詢其母之生平,諸如面貌、體形、言行等,聽聆後,即泣不成聲,令人鼻酸。後並懇求父親,託畫師繪畫母親肖像,懸掛廳堂,朝夕跪拜,事之如生,其一片孝心,實可欽佩。

十四、還母孝養

生母棄兒獨歎嗟   屢求父許請回家

奉承二母欣同事   知本報恩實可嘉

元朝,黃道賢,泉州人,自幼善事父母,以孝聞名鄉里。其嫡母因無子,父乃娶蘇氏為妾,生道賢。道賢出生未幾,生母即因疾離開黃家。道賢長大後,聞悉此事痛感有虧孝道,日夜難抑思母之情,一再懇求父親接生母返家,父受其孝心感動,遂召回團聚。道賢不分生養,殷勤奉侍,頗得二母歡心,父疾時,日夜看護,親奉湯藥,遍求名醫,仍無起色,乃焚香禱天,願減己年以添父壽,果然父病得癒,續享壽十二年,父歿悲慟,數日不食,喪後築茅舍於墓側,廬墓至終制。有司感其孝心之厚,將情稟奏朝廷特下旌表曰:孝子黃氏之門。

十五、求父返家

娶妻奉母出尋親   露宿風餐歷苦辛

拒認跪求迎返里   晨昏奉侍似延賓

元朝時代,江西建昌地方,有一孝子姓高名必達,五歲時其父棄家遠遊,不知去向。及長大,日夜思慕,乃娶妻侍奉母親,而獨往四方尋父,經十餘年查尋無著,益感傷悲。偶然獲悉:黃州全真道院有一道人,道號虛明子,學道已三十年,係建昌人,僅知姓高不知本名。必達知係遍尋無著之父親,喜出望外,趕往拜見,詳述家世及自己出生年月日,哀號叩頭,求父返家,但虛明子堅不承認係其父,必達不離左右,流淚哀求甚切,虛明子終於動情,隨必達返家,受孝養,誠一孝子也。

十六、築室奉親

奉父安居築雅堂   晨昏定省禮行常

侍尊繼母如親母   孝感全鄉佩頌揚

元朝王思聰,延安安塞人。事親至孝,鄉里人皆稱讚。因家境清寒,耕農為生,農閒時,教鄰里子弟讀書,以所得微資奉養雙親。其母歿時,哀慟欲絕,後勸父娶楊氏為繼室,思聰事之如親母,極盡孝順,因幼稚弟妹多人,常爭奪父食,又喧嘩吵鬧,思聰乃築一清幽雅室曰養老堂,供父怠忽,一有空閒,則陪伴父側,慰其無聊,博其清心。後其父失明,常口舔其目,終得復明。有司將其孝行達,朝廷特下旨旌表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孝感君悔 

圖:孝感君悔。

中華文化萬邦崇   重孝尊親播外中

美德宜揚光更大   全民齊倡孝親風

教孝忠言難格心   宏宣故典感尤深

續編典範孝賢子   供作事親座右箴

每一孝兒善事親   歷辛嘗苦感人神

自欣效法行無倦   讒是中華忠孝民

一、孝感君悔

承恩賜食叩遺親   孝感悔君淚下頻

迎母回朝遵子道   如初奉待樂天倫

穎考叔,春秋時代鄭國人,事親篤孝,且明邪正,善勸人遵孝道,受鄭莊公任為穎谷封人。鄭莊公封其弟叔段於京,惟其母偏愛叔段,欲助其當國,密謀造反,引兵襲攻鄭都,而由其母內應開城,因事洩未能得逞,莊公忿而放逐其母。考叔知悉此事,認為子絕母非人也,乃思計策,感化君王,一日莊公賜食野味,孝叔謂:「臣有母未嘗君賜之物,欲持歸奉母」。莊公流淚慨嘆:「汝有母我則無。」悔恨當初,不該與母誓約不到黃泉,永不相見,考叔建言:「若挖隧道,泉水湧出,相見於該處,則與黃泉無別。」莊公從之,母子終於得相見,感情恢復如初。

二、忠孝兩全

父訓應遵任楚臣   討平賊亂致亡親

哀呼欲絕殉親死   全孝存忠無比倫

春秋時代,楚國申鳴,事親至孝名聞全國,楚王聞悉,商聘為相,申鳴以須奉養父親為由,拒絕應聘,其父勸以應為國效勞,始遵父命赴任。任相三年後,白公勝叛亂,其父阻止申鳴前往討伐,以免涉險,然申鳴以君國有難,為臣豈可置之度外,毅然辭別父親出征。白公得知申鳴至孝,卻持其父威脅:「如肯歸順,則分與國土一半,否則殺汝父」。申鳴覆以:「吾前為父之子,今乃王之臣,既然未能成為孝子,亦應盡忠臣之貴」。遂進攻殺死白公平亂,不幸其父亦遭敵砍殺,申鳴悲痛未能盡孝,自刎身死。申鳴顧全忠孝之事蹟,誠令人嘆佩。

三、挨杖傷老

體念母親情至忱   母箠輕重甚關心

一朝知母力衰退   頓起心酸淚濕襟

漢朝韓伯俞梁人,秉性純孝,係一著名孝子。其母管教甚嚴,稍有過失,即舉仗揮打,伯愈從未埋怨,下跪任母打擊。一日有過,挨仗時竟反常,傷心哭泣,其母覺奇,問以:「往日挨打皆能喜悅承受,今日為何哭泣?」伯愈答稱:「往日打我,常覺疼痛,知母尚有氣力,身體健康,但今覺不疼,知母力衰體弱,故傷心不禁流淚,非因痛不甘受也。」如此關懷母親,乃是出於孝心,堪為人子之借鏡。

四、順夫奉姑

矢志柏舟守節貞   家貧紡織以維生

奉姑行孝傳遐邇   彤管休揚千載名

漢朝孝婦陳之少,年十六而嫁,未生子,其夫要至邊疆當兵,囑其妻說:「我此去不知生死,家母年老,又無兄弟,我若不還,你肯養我母乎!」。孝婦答稱諾。夫果死不還,姑性躁急,常打罵交加並無怨言,養姑敬愛愈篤,日夜紡織以度日子,居夫喪三年後,其母欲改嫁之,孝婦曰:昔日夫囑妾要養老母,既然許之,今棄託是失信,背夫是不義,必欲強我改嫁,我惟死而已,於是其母不敢再勸,姑至八十餘歲而卒,賜黃金四十斤,號曰孝婦。

五、投江殉父

慟父溺江千古悲   決然躍水覓親屍

幽靈有感雙屍現   孝女格官立頌碑

漢朝曹娥上虞縣人,生性至孝。其父曹盱善巫之術,建安二年五月五日,施法術於江上,迎神逆濤而上,因舞劍高歌,不慎失足溺斃,屍體流失。曹娥時年僅十四,仰天慟哭欲絕,沿岸奔走,哀號十七晝夜不絕聲,後躍入江中殉父,其英靈不沒,經五日,竟負父屍浮出江面,縣長度尚感艱其純孝,乃改葬於江南道旁,並立碑歌頌。嗣後世人將江名改稱曹娥江。自古以來,凡談及此事者,莫不揮淚,其孝行永留青史,萬古流芳。

六、孝格盜走

事親順孝博心清   夜半盜臨恐母驚

設宴待誠慚嘆去   風聞遐邇益知名

後漢趙咨,字文楚,東郡燕人,幼年失父,事母至孝,晨昏定省,供奉甘旨不缺,鄰里莫不稱讚。趙咨出身貧窮,苦學有成,官至敦煌太守,後因病辭官,歸里率子孫耕農,以維生計。一夜深更,盜賊前來搶劫,趙咨深恐母親驚懼,乃先至門口迎賊入室,設宴殷款待,席間向群賊稱:「老母年屆八十,身弱多病,須靜養,請勿喧嚷,以免驚動老母。」盜賊甚受感動,跪地叩頭嘆曰:「敢犯孝子,定無善報!」言畢奪門奔出,趙咨持物欲贈,追之已不及,事傳四方,趙咨名氣益盛。

七、傷父立志

時聞老父叱年聲   感嘆年衰尚作耕

立志用功成大器   顯揚父母震聲名

晉朝趙至字景真,山西代郡人,自幼即有至性,聰慧非凡,鄉里稱其為神童。十二歲時,鄉民遮道爭觀新任縣令,人人稱羨,趙母勸勉至讀書,期能出人頭地,以慰父母。不久趙至入書塾拜師就讀,一日誦讀時,忽聞其父在田耕作叱牛之聲,不覺悲泣不已,師問其故,答以:「弟子自愧年幼,無法奉養雙親,致令老父辛勤耕作,今聞老父叱牛之聲,情不自禁,傷感泣耳。」至後往洛陽游學,刻志礪行,果成為名儒,得以揚名顯父母,誠為大孝矣。

八、辭官乞養

祖恩未報失倫常   豈可擅拋出遠方

惋拒任官非得己   史稱賢孝永芬香

晉朝李密字令伯,武陽人,幼年喪父,母何氏改嫁,由其祖母撫育長大,雖家貧,好學成名,且奉侍祖母至孝,鄉里莫不稱讚。晉武帝聞其賢孝,欲聘為太子洗馬,但令伯因顧慮祖母年老,須侍奉身邊,不忍遠出他鄉,乃上書懇辭:「臣若無祖母養育,無法成器,而祖母若無臣奉侍,無法安享餘年。」其言詞情深意切,武帝深受敢動,乃許其所請,並賜奴婢二人,助其奉侍祖母。因顧及祖母而辭顯職,其孝難能可貴矣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兄弟爭孝 

圖:兄弟爭孝。

十七、賊窟救親

文子遇賊似臨淵   求釋老親泣悌漣

賊感孝誠遂許放   全家安返樂團圓

孫抑,元朝山西洪洞人,希武年間,賜進士出身,官拜刑部郎中,但因不滿朝政,且為克恭子職,辭官歸鄉,俾能盡力事親。時逢家鄉兵亂,欲帶雙親往南陽逃避,途中遇賊兵,因勢難兼顧二老,毅然決定,先行負母躲避,致父被擒,孫仰誓死救父,安頓其母後,不顧艱險,隻身侵入匪巢,欲救其父,致被捉拿,孫抑涕泣哀求釋放其父,匪首以孝行感人,遂釋放之。

十八、兄弟力孝

母喪廬墓盡哀悲   父疾遍祈山寺祠

佛化老僧施妙藥   病除復健事稱奇

元朝時代,偃城地方,有文忠、文孝二兄弟,以孝聞名。其母和氏病,侍奉湯藥,夜以繼日,及至仙逝,廬墓三年,可謂生事盡力,死事盡思。不幸未久,其父又患惡疾,雖耗盡家財,遍尋名醫,卻百藥罔效,二兄弟以求醫既然乏術,遂祈能仰賴神佛庇祐,乃建造輪車一輛,二人共同推載其父,遍訪遠近名山古寺,虔誠祈禱。一日,僕僕風塵,行至一山麓,偶遇一老僧,賜贈丹丸二粒,其父服後,霍然痊癒,實二兄弟孝心所感也。

十九、勸姑孝祖

二六女兒明大義   看姑罵祖逆親意

入房跪勸悔前非   示範兒孫行孝字

明朝,紹興山陰地方,楊家一童養媳,名劉蘭姐,年僅十二,即見理透徹,事姑躬勤。其姑王氏好犯上,經常罵其祖母老而不死,是為厭物,言詞極其不敬。一日深夜,蘭姐進入姑房,跪泣不起,姑驚問何故,蘭姐答以:「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,媳婦如引為榜樣,日後婆母年老,亦被視為厭物,則何以堪!太婆母長壽,誠吾家之幸,請三思之。」王氏聞諫,頓然悔悟,含淚嘆曰:「良言教我多矣!」遂痛改前非,溫柔卑順,極為孝順,而蘭姐事其姑王氏,亦克盡孝道。

二十、忠孝雙全

狂寇攻城鼓義兵   娥眉汗馬賊遂平

父仇國恥兩湔雪   千古流芳忠孝名

明末,湖南道州府守備沈至緒,有一獨生女兒雲英,自幼聰慧,從父學得武藝。崇禎年間,張獻忠作亂,圍困道州府,沈至緒決死領兵出戰,奈因寡難敵眾,戰死沙場。時雲英年近十七,登高一呼:「吾雖一介女子,為完成父親守城遺志,決與匪一決死戰,希全體軍民協力殺敵,保衛妻兒鄉土。」眾人深受感動,誓死跟隨,出城奮戰,賊兵遂告潰散,解除包圍。雲英尋得其父屍體,撫屍痛哭,全城軍民均著孝服,參與厚葬。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,並任雲英為游擊將軍,繼守道州。後州民建雲英祠於麻灘,紀念忠孝雙全的沈雲英。

二十一、孝感繼母

後娘苛毒迫離家   一片孝心毫不差

慮母逢饑迎奉敬   超群大孝足堪誇

明朝時代,有一著名孝子,姓歸名鉞,嘉定人,早年喪母,父續絃,生有一子。因繼母搬弄是非,鉞遂失父愛,遇其父鞭打,繼母不但不勸阻。反持大仗給其父,恨不將鉞置於死地。由於家貧,日食不足,繼母與其子飽食,獨鉞饑餒。後繼母變本加勵,唆使其夫遂鉞出家門,鉞離家後,販鹽謀生,常以所得微資,買佳肴託其弟奉其父母。及父歿,又逢年荒慮其母無法過日,欲迎奉養,繼母慚愧,未敢接受,鉞下跪懇求,百般孝順其母終百年,可謂孝之至也。

二十二、行孝得福

渡臺尋父病綿纏   十載護看常廢眠

孝感祝融災得免   安居樂業福連綿

清朝時代,福建晉江有一孝子,姓丁,名克家,其父渡臺在鹿港經商。克家年十三時,隻身來臺省親,時父已年老且半身不遂,飲食便溺,皆賴人扶助,克家朝夕侍護,夜睡於身側,聞聲即起,悉心侍奉十數年。一日,近鄰失火,延燒左右,克家驚惶,負父欲逃,然火勢凶猛,迫至門前,寸步難行。詎料未幾,火突熄滅,幸免受災,人人稱奇,謂係純孝之報。克家後繼父業,日益振興,每悔自己讀書不多,延聘良師教導諸子,六子壽泉考中進士,其餘亦多成器。克家年近七十而善終,有子七人,孫二十餘人,皆明詩達禮,家業興盛,令人羨慕。其純孝事蹟傳達上天,特降旨建坊,入祀孝悌祠。

二十三、棄子乳姑

自古孝親出孝兒   可稽有據莫懷疑

請觀周婦乳姑孝   棄子復歸盡孝思

清朝,江蘇嘉定有一周士晉,事母至孝,妻李氏亦善事姑。士晉母久病,身體虛弱,大夫告以唯飲人乳,方可維生時,適鄰村殷氏無子,欲乞養一子傳宗接代,士晉夫婦,為以李氏乳供奉母親,斷然將出生僅九月之愛兒,送與殷氏扶養,其母飲李氏乳,身體逐漸康復,但李氏竟不再懷孕。迨至其子長大,殷氏欲擇吉為其完婚,因不詳養子生辰,往周家查詢,周家夫婦,憶及往事,思子情切,不禁淚流滿面,殷氏憫其處境,以此子傳兩家香火,並將實情告知養子,子深感親生父母至孝,對親生父母亦克盡孝道,奉養終年。

二十四、兄弟爭孝

父母育恩深似淵   不尤被鬻孝猶虔

弟兄爭奉酒甘旨   純孝渾歸妯娌賢

清朝,長江口外之崇明島上,有吳氏四兄弟,因家貧困,幼年時,皆被雙親賣與富戶為僮僕,及長大,各自節儉勤奮,自力贖身返鄉,毘連建宅娶妻。四兄弟不忘親恩,爭相供養父母,議定每家輪流供養一月,惟妯娌皆不贊同,認為如比,須經三月之久始能輪流,乃改議一日換一家,後復以按日輪流,亦須三日之久,終以決定一家奉養一餐,長房供養早餐,二房午餐,三房晚餐,四房早餐,依次輪流,並定五日一次,共烹佳肴款待,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,合家歡樂異常。其雙親享福近百歲始終。

☆附記:孝子釘故事

不遜壽昌盡孝思   尋親萬里歷難危

參宮釘石徵神佑   果賜團圓靈應奇

清朝道光年間,福建泉州南安,有一孝子姓蕭,因家境清貧,其父隻身來臺謀生,經數年毫無音信,蕭孝子時尚年幼,思親心切,隨母渡海來臺尋父。

當時清廷在笨港置水陸訊兵防止偷渡,母子在外海沙汀下船,涉水登陸,同遭急流捲散,蕭孝子幸由漁夫救回。一日蕭孝子隨漁夫笨港查尋父母,因聞悉朝天宮天上聖母顯赫靈驗,乃參宮奉香跪拜,虔誠禱告:「聖母如肯庇祐尋得父母,鐵釘則能貫入石中」。禱畢,即於殿前石階上釘一鐵釘,易彎曲的鐵釘,竟輕易沒入堅硬青石之中,人人稱奇,稱為孝子釘。

當地一花生油行主人,聞悉蕭孝子之事,特予傭用,俾使便於尋親。皇天不負苦心人,不久,麥寮一商人來購油時,言及數月前一小船救了一婦人,蕭孝子隨該商人往麥寮探詢,果然母子重逢,即迎回北港同聚。

偶然,彰化一商人來港進香,聞知「孝子釘」之事,由於好奇,乃往探訪蕭氏母子,出於意外,竟是表親,且其表親知蕭父往所,乃相偕往中部相見,親子三人重逢,恍然如夢,悲喜交集,終於達成數十年來子思親,親思子之心願,享天倫之樂。

現在如到北港朝天宮,在觀音佛祖殿前之石看到「孝子釘」,可知此一故事並非虛傳也。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孝傳五世 

圖:孝傳五世。

九、葡萄奉母

葡萄恩賜便思親   足見至誠孝過人

自古忠臣由孝子   果成唐代輔賢臣

唐朝,武德初年,黃門侍郎陳叔達、事母至孝、其母患熱疾、口渴不止、思食葡萄、雖遍尋各地,欲購之奉母,均不能得,正為此發愁時,適蒙皇上召見,君主以外國進貢之新鮮葡萄賜食,竟未敢取用,帝問其故,乃對曰:「臣有老母、病中口渴、思食珍果、遍尋不得,祈能帶少許歸以奉母。」帝對其孝心,至為嘉許,除賜與大量葡萄外,令獎賞綢緞數十疋。叔達喜出望外,攜歸奉母,其母如得甘露,食之果然渴止,熱疾霍然痊癒。

十、望雲思親

朝夕思親傷志神   登山望母淚流頻

身居相國猶懷孝   不愧群臣不愧民

唐朝名臣狄仁傑,家貧苦學,求得功名,歷任丞相,為官清廉,秉政以仁,朝野莫不敬仰,垂為典範。曾有同僚某,奉詔出使邊域,適其母老且病,因如遠離,無法隨侍在側,而悲痛萬分,仁傑獲悉其苦情,特奏請聖上,念其孝心,改派他人,使其同僚得克盡子職。一日當仁傑出巡,途經太行山,上登高峰,俯瞰白雲,回顧隨從,慨嘆曰:「吾親住舍,正在雲下。」徘徊良久,未敢即去,狀極思親,誠哉純孝也。

十一、行乞養親

乞酒奉親盡禮儀   高歌跳舞學嬌姿

娛親精采引歡笑   滿室春風不斷吹

唐朝,楊乞者,圩橋人,生性至孝,家貧如洗,靠行乞養其父母。所乞食物,悉攜歸奉親,親未嘗,雖饑餓亦未敢先嘗,如有酒時,跪而捧進,待父母接杯,即起立舞蹈唱歌,如小兒嬉笑,以樂父母。有人憐憫其窮困,勸其為人傭工,以所得工資養親,楊乞答以:「父母年老衰邁,若為人傭工,遠離膝下,則無人奉侍。」聽者益感其真孝。後父母相繼去世,求乞募棺安葬,每逢朔望,即攜佳肴赴墓前哭祭,其孝行實堪嘆佩。

十二、

十三、籠負母歸

救母險如履薄冰   越山肩負步競競

重重危難益堅忍   孝勇絕倫足可矜

鮑出,字文芳,後漢時代新豐人,天生魁偉,稟性至孝。時值賊亂,賊掠其母,鮑出髮指,追殺賊眾十餘人,終見其母及鄰居老嫗同受捆綁,遂奮勇衝前解救,賊見來勢凶猛,勇不可擋,乃釋其母與鄰居老嫗。嗣後以世情動蕩,乃奉母避難於南陽,數年後賊亂平定,本欲以轎扛抬其母返回故居,卻因恐跋涉危險,遂編製竹籠,肩負其母歸鄉。其母享年逾百始逝世,時鮑出已達七十餘高齡。

十四、孝傳五世

至孝事親世頌揚   子孫代代仰遺芳

同居五世人崇仰   感動楓宸詔表彰

陳侃,字君和,宋朝永嘉人,事親至孝,名遍四方。其事雙親,溫順恭敬,百依百順,竭盡所能,以博歡心,遇親有病,則自奉湯藥,日夜在側奉侍,既卒,哀慟欲絕,克盡「生事盡力,事死盡思」之聖訓。其孝行,家人引為典範,是以代代子孫,相連效法,人人弘揚孝道。陳侃以一己之孝,引導全家成千的大族,上慈下孝,兄友弟恭,夫唱婦隨,妯娌和合,滿堂春風,和氣藹藹,得以五世同居,傳為佳話。朝廷特旌表其門閭門:「孝門陳君」,鄉人咸稱其門為:「陳孝門」。

十五、遂成母願

母囑築橋志必堅   晨昏耿耿操心田

耐勞克苦完親願   今古頌稱至孝賢

宋朝,蔡襄(世傳蔡端),自幼秉性至孝,未敢違悖母命。宋仁宗時,其母攜蔡襄乘小舟經洛陽往惠州途中,遇強風翻落江中,幸被救,始免淹沒。其母盧氏經常述及此一遭遇,勉勵祭襄力學,求取功名,將來在洛陽江上築造大橋,造福人群。及其長大,不負母望考中進士,任端明殿學士,耿耿於懷,後苦思妙計,終獲派為泉州知府。回鄉後,謹遵母意,積極籌款造橋,不眠不休,親自督工,克服萬難,終能築成洛陽橋利濟後世,完成母願。

十六、跪父留母

一片孝心如石堅   一身被鬻亦依然

情深跪勸恕寬母   純孝並齊閔子騫

宋朝時代,有一孝女姓張名菊花,七歲時生母病逝,其父續絃,菊花未分生養之別,事繼母恭敬溫順,未敢悖逆,然其繼母存心狠毒,乘其父外出營商之際,出賣菊花,致淪落他鄉為婢女。一日,其父經商途中,巧遇菊花,父女相逢,悲喜交集,問明緣由,立將菊花贖回家共聚,其父忿怒,欲逐出後妻,菊花竟跪下,哀家求留其繼母。其父續絃,未育男兒,去世後,菊花奉待繼母,較其父生前順敬,其純孝足與閔子騫媲美矣!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