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中丞

奇哉刀筆作中丞   善惡分明若回應

聽到事關名教重   聞風頑懦一齊興

揚州(廣陵)的王中丞,名字已忘,少年時死了父親,家境貧寒,靠給人寫訴狀賺錢以養母。二十歲時經考試得補弟子員,秋試幾場考下來,都不中。這年除夕,他夢見兩個穿青衣的人把他叫去,帶到一座官署,極其宏大壯麗。正堂上端坐一位冠服像王者一樣的人,旁邊有兩位著紅色衣服的吏使,手拿長榜,王者用筆標判。標判完了,吏使傳呼王生進見。王生上殿,匍匐在地上,看到王者臉色十分嚴厲,扔下一本冊子,讓他看,見到冊子上有自己的名字,下面標明他應當由某次科考得中,並聯捷而入翰林,官至總督,但以昧心替人寫誣狀之孽,已被削除殆盡。他剛看完,王者拍著長案問道:「看清了嗎?」王生叩頭乞哀,王者說:「姑且念你侍奉母親孝順,應當立即改過,還可以還你功名。如果始終不改自己的惡行,就要追索你的性命!」又命青衣將王生帶出去。王生悄悄問青衣人,這王者是什麼神,答說:「文昌帝君!他剛才標判的是來年的秋榜。你如能改行為善,還可以在這一榜上登名。不要忘了帝君諄諄訓誡的苦心!」說完伸手推了王生一掌,一下子被嚇醒了,床頭的油燈仍在飄乎發著黃光,隔壁的公雞還沒有打鳴。

王生回想起所夢的情景,歷歷如在眼前。想到改過,覺得自己家境貧寒,沒有力量去作善事,如果放棄刀筆寫狀生涯,又用什麼辦法彌補前罪。翻來復去,沉思通宵,恍然有悟:刀筆可以殺人,難道就不能用來救人嗎?就用此道反而行之,一定可以得到神明庇佑。主意拿定之後,也睡不著了,就披衣下床,坐等天亮。東方微明,他就來到文昌宮焚香默禱。自此以後,凡遇諍訟之人前來,他都想盡辦法勸說調解。那些沒有道理而要諍訟的,他加以申斥說理。對於那些有理而不能自己申說清楚的人,他才運用自己的文才為他們寫狀子,而且全力給以幫助。這樣做了近一年,他考中補廩生第一名,而能每月受到官府的定額資助,因此更加努力為善。

鄰里中有一少寡之婦人,家境屬小康,懷有身孕,是遺腹子。族中之人誣陷她不貞潔,告官說她腹中之子不是真骨血,怕亂了宗族血脈,求官府判她大歸(把她休回娘家,不准繼承產業)。她的娘家軟弱怕事,不敢說一句話。她受了大冤,無法辯白,整天哭泣,發誓要尋死。有位鄰居老婆婆知道了,來告訴了王生。王生作了調查,知道少婦實是貞潔之人,就訪問來到她娘家,寫了上訴狀,讓她母親去告官府。這婦人的兄弟顯出很為難的樣子,王生就用道義激勵,他們很受感動,於是把狀子遞了上去。同時,王生又招集同學和本地有德望的老者,告訴他們知縣將於初一要到文廟宣講聖諭,到那時把這樁案子公開提出來,有人認為,此事與己無關,不願出面,王生說:「保護貞節,維護遺孤,這是有關道德仁義的大事,都是讀書明理之人應該做的,並不是為一己之私利包攬訴訟,不能把這件事等同於違法犯禁來看。如果怪罪下來,我王某一人承擔!」大家都很讚賞他的大義之心,都願意支持他。到了初一,都來到文廟學舍,等候知縣來到,知縣宣講完畢,大家呈上稟文請他閱覽。知縣也很明理,看完以後,說:「這是件牽涉名節的事,請在座諸君認真瞭解落實,如果確屬於族人誣諂,一定按律例嚴懲。但各位查訪一定要確實,不要自取其罪。」王生向前,盡力申敘族人誣告的詳情,言辭剛直,條理分明。知縣見他詞理正直,慰勉了幾句,讓他下去了。沒有幾天,即開庭訊問,族人都被問得理屈詞窮,承認自己誣告。少婦之冤才大白,結了此案。少婦囑咐娘家拿出一百金答謝王生,王生不受。他們堅持要給,王生生氣說:「我難道是想要你們的酬金才這樣做的嗎!」聲色俱厲,嚴加拒絕,婦家人慚愧而去。

當年的除夕,王生又夢見以前的那兩位青衣使者,前來召他,走到以前的地方,見文昌帝君和顏悅色對他說:「我很讚賞你改行之快,已經還你科名。原應在下一科中試,因你保節全孤一事,善行感動上天,本年就能考取。你應當更加多修善德,不要懈怠,前程遠大不可限量!」王生叩謝。帝君命吏使領他出去。在大門外遇到二老一少,在道旁向他跪拜,王生不知他們是誰,見他們向自己拜,他也對之回拜。他們跪在地上叩頭說:「承蒙君恩,使我後人得以保全,繼承香火,又保住了我們的田產。我們愚父子孫慚愧無以回報。剛才聽帝君寵召王君,所以我們在這裏等候!」王生明白了,他們是那位寡婦的父翁和丈夫,就攙扶他們起來。老者指著少年,說:「我這兒子受君大恩。我知道你還沒有兒子,我要去請求冥司讓他投生作你的兒子,來報答你。」王生謙讓,致了謝意,就分手了。急急四顧找帶路的青衣人,已經不見了。正在心慌不知去路之時,忽然見到一位黑衣人,對他說:「你還沒有回去呀!幸好遇到我,否則就糟糕了!」就帶著他急急走去,走得很快,眨眼之間,見到了家門,王生請問他的姓氏,他笑著說:「我們住在一起多年了,怎麼不認識我哩!」王生一再請問,他才說是灶神。兩人進了家門,見他母親和妻子正在一起搓團子(元宵),一個男子側身躺在床上。王生感到驚異,黑衣人從背後推了他一掌,馬上感到自己和床上的人合而為一,大叫一聲就醒了。見他母親和妻子真的都在房裏。王生就把他所經歷的事告訴了她們,立即向灶神焚香叩謝。從此,他竭盡全力行善。第二年就中瞭解元,聯捷入了翰林,官至大中丞(巡撫)。考中解元那年,生了一個兒子,恍惚中像似看到夢中的少年進門來。兒子後來也以科考中第一名而作了大官。

坐花主人說:「刀筆救人,雖然是王生的創見,只是人們就是不願以此行當救人罷了!果真刀筆能救人,那麼,天下能用來濟人利人的行當,哪裡只限於筆寫狀這一種職業呢?王生之蒙恩多福,也是理所當然的了!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照例辦二則

為官清白未貪污   身後何因斬絕辜

具疏城隍問報應   示他照例順情無

《其一》

歸安縣費公,從縣官起家,做官至臬司(省司法廳長),稟性公正廉潔,不接受私下的拜謁。掌握司法之大權,遇事執法,無所枉曲,可惜到了年老,始終無子。

退休後,反思自己宦海幾十年,始終保持清白氣節,為什麼會得絕嗣之報呢?他就寫了一份疏表,去城隍廟自訴。當夜夢見城隍差人來請,到了大殿,見城隍親自走下臺階迎接,賓主坐定,對費公說:「見到你的訴詞,頗有悻悻然不滿之意。所以特別為你說明。你不愛錢,不徇私情,這種心情,確實可以昭然對天。但是你專司法權柄多年,平日是依據什麼原則,來上尊皇恩下護百姓的呢?願聽賜教。」費公說:「沒有別的,只有凡事照例辦就是了!」城隍笑著說:「你之所以無子,就錯在這『照例辦』三個字上!」費公聽了感到驚異,說:「這麼說來,律例不能用嗎?」城隍神說:「不然,你是讀書人,難道沒有聽說過『律設大法,禮順人情』嗎?愚民百姓無知,才會誤陷法網,如果事事都照律例辦,百姓怎麼受得了! 你總掌司法大權,能擔保下屬的各州縣的案子沒有錯判的嗎?何況你又太過自信,所理案件中有些疑惑而相類似的,都以自己的見解加以決斷,其中,難道沒有無辜被殺的嗎?推究古代聖人『罪疑惟輕』之意旨,應該不是像你這樣的。水太清,則無魚;無子,是你自己造成的,不能怪上天不公啊!」費公聽了之後,沉默無言,頗感懊悔。城隍又安慰說:「你生平一向清廉,公正,梗直,將來還要一同和我作官共事,享受一方的祭祀哩!又何必為子孫事耽耿耿於懷!」說完城隍命吏役送費公回府。費公夢醒之後,也就不想求子之事了,認侄兒作了自己的後嗣。

臨終時,費公見床前隱約有幾個冤鬼影子。他大聲叱問,他們陳述說:費公在某省任臬台時,有匪犯六人,罪不當死,是費公執法定罪判死刑的。費公自己知道陽壽已盡,就命侍者拿來衣冠,穿著整齊,盍然而逝。後來傳說費公果真當了某郡的城隍。

《其二》

從前有一位名張廉訪的人,在河南省任臬台,每件案子都執法嚴辦。遇到犯案者是有權勢的或富家子弟,更加不饒分寸。當時對教習武功,法禁極嚴。有人控告其鄰家一富戶習教武功,圖謀不軌。張廉訪聽說被告很富有,就把他抓來,施以酷刑。太守和觀察使,知道此案是誣陷,就極力向張廉訪說明情況。張廉訪聽了後,冷笑地說:「是這樣嗎?一個毫無功名的白丁,而能使觀察太守親自出面,為之盡力,真類似漢武帝所謂郭解的家本不貧窮的故事一樣!」不但不聽,反而巧做文章,定了罪,富人處死,家屬充軍流放,成了當時的一大冤案。

後來張廉訪的孫子在浙江任主簿,候補升遷,未能實現。留下三個兒子,張某就死了。他的小兒子與侍婢通姦,怕他兩個哥哥不同意,就用毒酒毒死了兩個哥哥,事情敗露以後,被處以極刑,斬首於鬧市區示眾,廉訪家絕了後。知道他一生作為的人,都說這是清而過酷之報。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顏太夫人

擅開倉米濟民荒   全仗諸君賑得當

有罪臨來惟子任   拼將破產補公倉

顏靜甫中丞(撫台),最先出任山東平度州知府,廉明慈惠,很有古時循吏的作風。他的母親顏太夫人隨子生活在州署之內,常常以仁愛之理教育靜甫。

乾隆間有一年五月,中丞因公事去了省城。平度州境內突發水災,漂沒了無數廬舍農家,逃難進城的鄉民達數萬之多,而水勢不退且更加洶猛,連縣城都幾乎變為澤國。難民們沒有食物果腹,號哭哀告之聲,震天動地。城中官吏都束手無策。顏太夫人知道後,就要他們打開常平倉,放發穀子,以救饑民。(註:當時官府為利民生產,建立常平倉,榖價賤時,加價出售;榖價貴時,減價出售,以平抑糧價。)府中幕僚都說不能這樣作,必須上報獲准才可以。而且主要官員不在,誰敢擅自動用。太夫人聽說,生氣說:「常平穀本來就是備以應急的。現今數萬人嗷嗷待哺,如果非要等到上報批准下來,那人還不都餓死了!我家產還頗殷富,若上司以擅自動用倉穀怪罪下來,把我家全部家產作抵,還足以償還。你們倘若顧慮我兒回來有異議,我老婆子一人承當,與各位無關!」她立即把下屬各部官吏邀請前來,親自出面說明,各官聽了都吐著舌頭不敢說一句話。太夫人生氣說:「各位不必擔心受牽連。如果真出了事,我會讓我兒出面一人負責!各位只要替我老婆子作好調查,監督發放,就行了!」大家不得已,只好遵命而行。一時間難民歡聲雷動,共慶又得活命復生。城中紳鄉富戶,有感於太夫人的德行,也大多數拿出米穀,以助官糧之不及。七天之後,水才退去,倉穀已盡。

中丞大人在省城得到報告,便急忙趕回,一進府衙,幕友們就把開倉放穀事告訴他,他笑著說:「我母親做得極其恰當。請你們儘快為我起草報告,據實通稟上司。我立即派人回我原籍,變賣家產,以便賠補。各位就不必擔心了!」等報告到了省府,撫藩嚇得膽顫心驚,就以擅動倉穀罪名,連夜擬好奏章,派專人兼程飛報入京,彈劾中丞大人。皇上閱覽了奏章,很讚賞,用筆批示:「汝為封疆大吏,有如此賢母良吏,不保舉,而反參劾耶!」接著又降禦旨,已動用的倉穀,准與作為正項開銷,無須賠補。顏中丞誠感上恩,更加盡力為善。

等到皇上東巡視察時,顏中丞當時已調任濟南府。皇上召見他時,還曾仔細詢問那時的情況,並特賜給太夫人一塊匾額,以表褒揚。後來,中丞多次承蒙選拔升官,作了貴州省巡撫,兒子顏檢由部曹(中央部辦專員)升任直督(中央特派負責官員);孫子顏伯燾由翰林作了閩督(省長);侄孫顏以燠,由中書(內客官員)升任東總河。其他晚輩中在翰林,部曹作內官的,外任監司、郡守的,相當多。這都是太夫人積善所感之果報。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敬師獲報

皋比久侍亦前緣   心血遺來數十篇

寄語奪元諸俊侶   敬師兩字是真詮

浙江有一位解元(鄉試第一名),小時,他父親就聘請名師來教育他,教法和要求精密嚴謹。老先生對老師也尊重禮敬十分周到。從孩子啟蒙階段直到開筆寫文章,沒有更換過老師。孩子二十歲,就考選為「補博士弟子員」。這位老師把自己平生所作應考文章(制藝),全都教授給這位學生。又從中選擇最好的幾十篇,讓學生熟讀,並說:「我一生的心血,全都在這裏面了。如果參加科考遇上,都可以掄元奪魁(必中無疑)」。學生受教以後,讀一兩遍,都能流利背誦。

沒過多久,老師患病,父子兩親自請醫侍藥,必誠必謹。逝世以後,備棺裝殮,十分認真精心。又周濟撫恤老師的妻子家眷,報酬優渥,和老師在世時一樣,一連幾年沒有任何厭倦之情。

到了考解元那一年,老先生夢見老師前來拜謝,並囑咐他說:「以前我有數十篇文章,教授給了令郎。我擔心時間久了,他會忘記。請你督促他讀熟!」到了七月初,兒子唯讀熟了六七成,認為沒有必要全部熟讀。當晚老先生又夢見老師來,說:「昨天夜裏見令郎讀我的文章,還沒有全部熟悉。試期已近,應該督促他,一篇也不能漏!」老先生醒來以後,就責備兒子,要他全部讀熟。兒子不得已把文章全部讀熟了。到得頭場考試,打開卷子,有三個題目,師父的文章就占了兩道,他便照抄。只缺有關孟子的一篇,用了一天時間,精思構架,寫成了,功力和老師相當。揭曉放榜,中了解元。

坐花主人說:「世風日下,有錢有勢的人家,酒肉豪宴,沉溺聲色,雖日費千金,亦在所不惜。至於聘請老師教育孩子,則分厘都要算計。像老先生這樣對待老師的作法,能不說是既忠厚且尊敬嗎?終於得到酬報,確實應該!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子死復生

祖慝遺留得九魔   敗家畢竟要消磨

不如賑濟資先罄   五子重生福報多

菱湖王以銜先生,號文簡,他祖父是當地鄉里手屈一指的大富翁。二十歲以後,接連生了九個兒子,一個個都是頑劣蠢鈍,毫無慧根可言。乾隆間有一年大旱,顆粒無收,老百姓都餓得面黃饑瘦。老先生把全部家產拿出來賑濟,救活了許多人,自己家也因此中落。不久,大兒子得病死了,不到一年功夫,九個兒子前後都夭折了,一個都沒有剩下。夫妻兩人悲憤之極,神情恍惚,若癡若呆。他們一向供奉觀音大士,就寫了一份措詞相當哀怨的呈疏,在所供的佛像前焚燒,以示泣訴。當晚夢見觀音大士告訴他們說:「你們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,是九個魔頭,都是敗家子。因為你家祖輩有隱惡,是讓他們來敗壞你家的。後因你能傾其家財賑濟,陰德浩大。天帝特下令所司收回這幾個魔鬼,另派文人降生你家,以振興你的家業。如果能更加努力修善,二十年後,文曲星將降生在你家。不要埋怨不滿!」夫婦兩人所夢都一樣。於是,更加兢兢業業作善事,扶危救困,孜孜不倦,生怕做得不周到。

不久,妻妾幾人,先後都懷孕了。幾年之間,又得了五個兒子,都喜讀書,而且會寫文章,在學界很有好譽。再下一輩就是文簡公,大魁天下(中狀元),官至尚書;文簡公的弟弟王以吾,就在他哥哥中狀元那一年中了舉人。至今,他家子孫後代中,考中當官的沒有中斷過。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救人延壽

同舟推解恰深情   想見翁非作孽身

陰卒泄機遭貶謫   笑他受累卻非輕

休甯縣汪老先生,年底出外收帳,返程途中,乘船在風雪中行駛,見到岸上有一個人打手勢,想要搭船。船主本不願意,老先生卻憐憫他,同意了。他上船時,已經凍餓交加,幾乎不能動了。老先生把自已披的舊皮衣給他裹上,又拿火酒給他喝,過了一會兒,才能說話。起身向老先生行了叩頭禮以致謝意。問他從哪來到哪去,他說:「我不是人,是城隍司下的勾魂使。」問他去勾什麼人,他拿出一本名冊,共三十三名,老先生的名字列在第一。老先生大吃一驚,雙膝跪地,向他哀求,這人說:「這是奉東嶽大帝之命,即使城隍司也救不了。我怎麼有膽量玩法 !」老先生哀求不已,他說:「沒辦法。這樣吧,念讓船救我凍餒之恩,就把你放在最後,可以暫緩幾天。先生馬上回去料理好後事。新年正月初三,我在大廟門口左側等候先生。」老先生致了謝。

不一會船過一個村莊,這人告別上了岸。老先生讓船主把船停在那裏,靜靜地觀察,只見那人逕直進了一家,隔了一會兒又出來了,就聽到這家傳來了哭聲。老先生心想他說的話是真的,就讓船家快點行船。到家剛上岸,遇見一對夫婦,相持而哭,一問,說是歲末要把妻子賣了償還欠債,沒有人要買,兩人準備一同自盡。老先生心想自己已是活不了幾天的人,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,就把收帳所得的錢,統統給了他們。到家已是除夕之夜。第二天大年初一,他把親戚鄰里請來開了個會,凡是借他家錢而無力償還的,債券當眾焚燒;賣田產給他家而價未給足的,願贖就贖回;不贖的,加價償值。他說這樣做,是「不要拖累後人」。然後又召集家人,安排了後事。最後對大家說:「今天要和各位永別了。大家應該盡情一歡!」就設置酒席,請大家就座,慢啜暢談了一整天,天黑方才散去。

到了初三那一天,他親自前往城隍廟報到。果然,在大門左側遇到了以前的勾魂使,見他臉色淒慘,對老先生說:「先生拖累我了。我因為一念不忍。變更了先後次序。昨天城隍以先生救活夫婦性命和焚毀債券二事上表,申奏東嶽大帝。東嶽說:『此人已死,怎麼還能有如此的善行義舉?』,下令城隍追查。由於我洩漏機密無視法紀,把我給流貶到雲南。給先生增壽一紀,子孫加封祿籍。希望你以後更加盡力為善。十二年後,再與先生此地相見。」說完就不見了。老先生回到家裏,竟然沒有任何病痛。

不久,兩個兒子前後入了官學,家業也日益富起來。十二年後的元旦,又夢見以前的使卒,他告訴老先生說:「天帝因為先生增壽以後,戒殺放生,努力行善,已經授你去某縣當城隍。今天陽壽告終,即當去上任。再過三天我就帶坐騎和僕從前來接你。」醒後,先生把子孫召集到臥榻前,很從容地囑咐了後事。到時,沐浴過後穿戴正齊,端然而坐等待著,忽然隱隱約約聽到鼓樂之聲,老先生說:「接我的人來了!」面含微笑,悠然而逝。

坐花主人說:「關於這件事,我故鄉和親族中,很多人都知道。一個只能活幾天的人,因為行善而增壽,上天的報施,真是深厚!若說脫離鬼道而得冥官,衣冠嚴整,鼓樂來迎;再看十二年前冒風雪,乘扁舟,幾乎死在路上,兩者較比,一舒一慘,真是天壤之別!然而,人又有何所懼而不肯作善事呢?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受污不辯

遺食好安貧者脈   償銀藉慰病人心

氣寬量大儲陰德   如此良翁哪裡尋

常州魏廉訪的父親,樂善好施,精通醫術。凡上門求醫的人,不論貧富,都加盡心治療,不圖回謝。對那些十分貧困的病人,反而贈錢送藥。遇到遠鄉來城求醫的人,一定先讓喝點粥或吃些餅,吃完,才開始診脈。他說:「這是因為走了遠路,加上饑餓,血脈多有紊亂。我讓他們先吃點東西,稍稍休息一下,脈才能安定下來。我哪裡是想要行善積德,只是要用這種辦法來顯示我醫術的神妙!」他行善所藉口的託辭,大多如此。

有一次,先生被請往一病人家中治病。病人枕頭旁丟失了十兩銀子,他的兒子聽了讒言,懷疑是先生拿了,但又不敢當面問。有人就教他拿一柱香去跪在先生門前。先生看見了,奇怪地說:「這是為什麼呀?」答說:「有樁疑難事,想問先生。怕老先生見怪,不敢說。」先生說:「你說吧,我不責怪你!」病家子才以實相告。先生把他請進密室,說:「確有此事,我是想暫時拿去以應急需,原打算明天復診時,如數偷偷還回去。今天既然你問起了,可以馬上拿回去。請你千萬不要向外人說!」馬上如數給了他。

剛才病人兒子來先生門前跪香,大家都說先生一向謹慎高尚,不應該誣陷有道德的人,會有這麼骯髒的行為。等他們見到病人的兒子拿著銀子出來回去了,都異口同聲感歎說:「人心之不可知,竟到如此地步!」於是七嘴八舌誹謗議論之聲四起。先生聽到之後,神態自若,毫不在意。

不久,病人痊癒。清理打掃床帳時,竟在褥墊下找到了銀子,才大驚而後悔說:「東西並沒有丟失,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長者,這該怎麼辦!應該馬上去先生家,當著眾人面把錢還給他,不能再讓他抱不白之冤!」於是父子倆一道來到先生寓所,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門前。先生見了,笑著說:「今天這樣,又是為什麼啊?」父子羞愧地說:「以前丟失的銀子,沒有丟,我們錯怪長者了,真是該死。今天來交還先生所給的銀子。小子無知,任憑先生打罵!」先生笑著把他們扶起來,說:「這有什麼關係?不要放在心上!」病人的兒子問先生:「那一天,我讒言污罪長者,為什麼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說明,使我今天羞慚無地!今天既蒙先生寬懷,饒恕我們,是否能告訴我們,先生這樣作的原因是什麼呢?」先生笑著說:「你父親與我是鄉親鄰里,我素來知道他勤儉惜財。正在病中,聽說丟了十兩銀子,病情一定會加重,甚至會一病不起。因此我寧願受點委屈背上污名,使你父親知道失物找到,痛戚之心得以轉喜,病自然會好起來!」聽到這裏,父子兩人都雙膝跪地,叩頭不止,說:「感謝先生厚德,不顧自己名聲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。願來世作犬馬以報大恩!」先生把父子二人請進家去,設酒款待,盡歡而散。這一天,圍觀人多如牆一樣,都說長者的作為,確是眾人所猜測不透的。從此魏善人之名聲就傳開了。

後來廉訪先生自進士起家,到某省作到臬台,老先生當正值八十大壽,多次受皇上封誥,各位孫子也多顯貴。有識之士都說上天對善人的施報,的確不虛!

坐花主人說:「古代西漢有一位雋不疑,有人錯把同住一房的人的銀子拿走了。失主懷疑是雋不疑所偷。他也不加申辯,把自己的錢賠償給他。後來丟失的銀子還回來了,失主大感慚愧,向不疑道歉致謝,不疑也不計較。看到魏老太翁的事,就可知道,今人就未必不及古人啊!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雷殛陰謀

久存詭計用謀心   害命貪財大不應

婦在田間天已滅   殛夫須令罪宣明

丹陽縣北門內,有一民家,開了一間藥材行,頗富有。兄弟四人,只有老二有一兒子,只有幾歲,四房共同哺育,愛如掌上珠。這孩子頸上金項圈,雙手金手鐲,還都鑲上珍珠寶玉,值百多兩黃銀子。

乳娘常抱著他在店堂裏玩耍。忽然來了一位婦人,帶著糕餅逗弄孩子,後又跟隨乳娘進到家裏,她說是北鄉洲上的人。這婦人相貌平平,而口齒伶俐,很得家人好感,坐了一會兒,就走了。從此她就經常來,來就抱著孩子,或者拿出糕點水果給他吃,或者抱著他到街上去買給他吃。這樣經過了數月之久。家裏人都習以為常了。

有一天,她又抱著孩子出去,很久沒有回來,家人都疑心她抱著孩子到城裏的親戚家串門去了,沒有在意。到了天黑,依然不見回來,四處尋找,沒有一點蹤影,於是全家鬧開了鍋。就往北鄉沿村詢訪,查無此人。幾天以後,有人來說,離城十多裏地的山腳下深洞裏,有一個嬰兒,撲在地上。急忙趕去,果然是這孩子,已經死了,七竅塞滿了泥沙,被剝得精光。這時大家才明白,這婦人因垂涎金寶飾物,才常來抱弄孩子,以圖財害命。家人就控告到官府,官府出了通緝令捕捉,一直未獲。其實,這婦人是七里廟的一農家婦,死了丈夫,與鄰村某甲通姦。甲家中貧困,生活衣食全賴她供給,倘供不起,就用拐騙偷盜來彌補,作了許多惡事,但她不在本鄉作惡,所以當地人都不知道。

她把孩子殺死後,就把金珠全部給了甲,變賣作本錢,在外作起了生意。農婦本人住在家裏。一天,她和本村幾個婦女送午飯到田間,坐著等他們吃完。忽然之間,陰雲四合,雷電大作,在她們頭頂上旋繞。大家都膽顫心驚。這個農婦卻若無其事地說:「雷殛虧心人。做了虧心事的,趕快說出來,才可免遭老天譴罰!」話還沒有說完,一聲霹靂,她就跪著死了。某甲正在外頭行商,離家還有幾十里,同一天被大風雷電挾持到孩子死的地方,跪在那裏,人們拉他,拉不起來,一道霹靂電光擊中他頭頂,渾身繞著紫色煙霧,神識已經癡呆,口還能說話,就把自己和農婦通姦、偷盜、拐騙和謀殺嬰兒的事,點滴無餘全部講了出來,到了第二天才死去。而開藥行的那一家,也絕了後嗣。

坐花主人聽說此事,感歎說:「雷霆之威力,就是如此的神奇而迅速!唉,用這樣的方式來警告大眾,竟然還有人施設陰謀毒計,肆無忌憚,而不知道應該有所畏懼,真是頑固不化到了何種地步!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張明德

禮貌微嫌肆徵輕   笑他明德愧芳名

獻茶索費心非很   天道從來善劑平

華亭縣戶書張明德,奸巧權詐,善於巧構文章,走後門通關節當上了糟胥(徵糧官)。得志之後,更加肆無忌憚,百姓中之善良膽小者,都受過他的坑害。與人只要有一點小怨,常以重罪中傷。因此同事人都怕他幾分,不敢和他對抗。

有一名皂役陳大忠,性情亢直,就是不買他的帳。張明德積忿難平,心中無時不在盤算中傷他,一直找不到機會。壬寅年春天,催繳公糧之事即將完成,張明德就以還有數百石零星尾數未繳齊,吩咐陳大忠下鄉去,折算成現款追繳入庫,告訴他每石折收洋銀五元六角,陳大忠就動身去了。張明德立即把折算價格增加至六元三角上報縣令。等到大忠回來,按前數上繳糧款時,張明德突然說:「還缺三百多元,該不是你從中私吞了吧!」陳大忠生氣的說:「我動身時,只是五元六角,城裏突然漲價,我怎麼能知道!」和張爭執了一陣,不歡而散。張明德就以陳大忠侵吞糧款向縣令告了。縣令拘捕了大忠,責令他賠補。大忠不承認,就被下了監獄,以侵吞公款罪判決充軍河南。

陳大忠有幾間住房和十多畝地,只得全部賣掉用來安置家人和用作自己的路費,賣契已經雙方簽字劃押。張明德聽說此事,就找到買主說:「陳大忠是虧空官銀,他的家產應當變賣賠償繳官府。你若收買犯人私賣財產,就和他同罪。」買主嚇壞了,就送了一大筆錢給張明德,並請他給想計策。張故意作出頗費躊躇的樣子說:「錢已經交付了嗎?」回說還沒有。張說:「還可以挽回。你快把契約和價款拿來。我替你把它交官。陳大忠來取錢,你讓他到官庫來取。這樣你就沒有後患了。」買主聽從了他,把全部價款交給了張明德。

陳大忠被判充軍時,已知道自己家財盡絕,現要他去官庫取錢,不敢前去只有怨憤而已。這一年冬天,陳大忠被發配,只得寄養妻子在外人家,嚎啕大哭著出了城,身負奇冤,千里充軍,一家星散。自問還鄉已渺無希望,抱恨終身,懷著一顆哀傷的心踏上徵途。而張明德,只是因為陳大忠對他禮貌上有所嫌惡,不但給他加上罪名,而且還把他的全部家產剝奪一空;意氣更加驕橫,自以為自己的地位,像泰山磐石一樣穩固,今後更不會有人敢和自己為難了。

恰好此時,黃河決口,道路阻塞,被充軍的人,得到公文都返還本縣關押,等水退以後再去。陳大忠就於癸卯年二月十二日返回華亭縣,在監獄呆了不到十天,張明德就出事了。以前,華亭縣的漕丁稅很重,老百姓繳納遲緩,水運漕幫總部都是預先籌措一筆款項墊支,讓船隊先出發,不足的餘數,留下一人等待收齊。歷年都是遵此辦理,沒有出過問題。這一年新任縣令劉公上任不久,張明德想借此挾制新縣令,給他一個下馬威,就預先向他說,新漕船隊必須等到丁稅收齊才能出發。縣令不信,張明德就每天唆使漕運水手到衙署來吵鬧。縣令劉公生氣了,責備張明德。他就吞服了生鴉片來到署衙門房,他心想用尋死來耍賴,縣令一定不會讓他死,就會另想辦法籌足款項交給運丁,打發漕船出發。船隊一走,那麼以後所收的丁稅,就可任意落入自己腰包了。正當張明德和門房守衛說話的時候,門房見他鬍鬚上有生鴉片,嚇了一大跳,趕緊去稟告縣令。劉公大怒,立即下令把張明德關押起來。還未走進監獄大門,張明德就頭昏眼黑,不能說話了。凡吞服生鴉片,只要喝碗涼水,毒就解了,忌喝熱,一喝就死。陳大忠在獄中聽到張明德也要被關進來,高興極了,預先準備了熱茶等候他。見到張被攙進來,就迎上去對他說:「張明德,你也來這兒啦!」端上熱茶勸他喝,張明德昏亂中就喝了下去。喝完撲倒在地,不到一會功夫,就死了。死後,張明德的妻子想把屍體從監牆上抬出去,陳大忠和同獄人不答應,說:「必須把我房產錢還給我,同時要給同監者一千元,才行。」

張明德在世時,倚仗巧詐權謀,淩辱欺侮同事,大家都痛恨他。陳大忠的事,人們都心懷不平,張明德死了,莫不稱快。到了這個時候,沒有一個人出來解勸。張的兒子花了一千二百元,屍首才被抬出了監獄。這離陳大忠回到本縣,只不過十天。張明德死後兩月,陳大忠再度被押送充軍。臨行前,陳大忠把自己和張明德先後獲罪、下獄的始末,敘說出來,希望把這件事刻印散發,以表明因果報應之巧妙。

坐花主人說:「果報之奇巧且快速,這樁事可能是說得最明白的了。上天並非專為陳大忠一人償還冤債。只陳大忠一事,其險惡程度最為明顯。陰險狡詐之事作倚多了,自會墮入羅網,「請君入甕」,「子矛子盾」之例,古今並無區別。用心陰險有什麼好處?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費善人

真贓現獲復何詞   說盜偏精善士思

英餅十番錢四貫   笑他鄰老太便宜

費耕亭觀察(官名)的祖父,曾開了一家南北土特產雜貨店,慷慨仗義,鄉鄰稱他為善人。鄰里中貧困之人,多半在他家吃飯。

有一年歲末,一鄰居老人,來吃了飯以後,坐在店裏的帳櫃旁,很長時間不走。店夥打開錢櫃,少了十塊錢,到處找不到,都懷疑這位老人,就搜他的身,果然搜到了。當時,在場的人七嘴八舌地辱罵他,這位老人被罵得羞愧難當,幾無容身之地。恰好此時,費先生出來,詢問情況後說:「你們真搞錯了!是我因為他貧困,拿了給他的,忘了告訴你們。你們怎麼能這樣辱罵他!」又對這位老人謝罪說:「他們不知道,你千萬不要見怪!你老先生也太遲鈍,為什麼不告訴他們這是我送給你的哩,而甘願受到責罵!」又說:「剛才你說這十塊錢還不夠,再拿四千銅錢去。以作為過年錢。」鄰老就拿了錢,拜謝而去。費先生的為人行事,大都類似這樣。後來,得了個孫子,就是耕亭先生,他由己卯會試中頭榜,而官至福建糧道(糧食廳長)。費老先生也屢次得封誥。上天回報行善之人,的確一絲不差!

坐花主人說:「兩位費老太翁,祖籍都是常州,他們的事蹟,至今還受到當地人的嘖嘖稱讚。評論之中,有說費鶴汀的太翁,一句話救了萬人之命,他所保全的功德大,不是費耕亭的太翁所可比的,所以享報也有大小之分。我卻不這樣看!為什麼?因為鶴汀的太翁所說的話,凡是能夠認識其中輕重大體的人,都能有相同的見解。他的難能可貴之處,在於他對巡撫所說的話,不偏激不隨流,委婉而有說服力。至於耕亭的太翁所為大不相同。那位老人確是偷盜而且贓物現獲,加以責備本不算苛刻;饒恕他也就是以表明自己的寬厚了。他反而設法委曲周全老人的名聲,為他掩飾,而且生怕別人還會懷疑,又在十塊銀之外,再加四千。這樣的居心,真是廣大慈悲,無微不至了!以前蘇次公(即蘇轍,東坡之弟)曾對范忠宣(即范堯夫,諡忠宣)說:『公是佛位中人!』這句話我也要用來讚歎耕亭的老太翁!」

(節錄自《坐花誌果—果報錄》,清.汪道鼎著/鷲峰樵者音釋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