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報仇

蛇能報仇,古書上早有記載,其他有毒動物則沒有這種能力。然而,我聽老人們說:「凡是遇上有毒的動物,你不去傷害它,它就絕不會來螫咬你;如果你一見到就殺掉它們,則必定有一天要中它們同類的毒。」實踐證明,老人們的話十分可信。其實,這並不是因為動物會報仇,而是因為氣息時機相互感應的緣故。狗一見到宰狗的人就群起而吠之,並非認識他這個人,而是因為感受到他身上的氣機了。

又,世上有種專吃毒蟲的人,據他們說,吃了毒蟲可以補益氣力。一般人被毒蟲咬傷,往往可以致死,而他們把毒全吞到了肚子裏,卻平安無事,這又是什麼道理呢?崔莊有個無賴少年專練這種吞吃毒蟲的功夫,我曾見他手握一條赤練蛇,把蛇頭砍斷後大吃起來,好像很有滋味。恐怕,是他那強悍殘忍的氣勢足以戰勝蛇毒吧?人的氣力為什麼非要得到補益呢?即便需要補益,這方面的藥物很多,幹嘛非要用這種方法呢?

【原文】

蛇能報冤,古記有之,他毒物則不能也。然聞故老之言曰:「凡遇毒物,無殺害心,則終不遭螫;或見即殺害,必有一日受其毒。」驗之頗信。是非物之知報,氣機相感耳。狗見屠狗者群吠,非識其人,亦感其氣也。又有生啖毒蟲者,云能益力。毒蟲中人或至死,全貯其毒於腹中,乃反無恙,此又何理歟?崔莊一無賴少年習此術,嘗見其握一赤練蛇,斷其首而生齧,如有餘味。殆其剛悍鷙忍之氣,足以勝之乎?力何必益?即益力,方藥亦頗多,又何必是也?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青史難誣

潘班自號黃葉道人,曾與一個退居田野的著名人物同席飲酒,潘班屢次稱他為兄,這著名人物十分惱怒,勉強笑著說:「老夫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。」當時潘班已經喝醉,昂著頭說:「老兄在明朝所過的年歲,應該用於與明代的人排列長幼順序,不應該一併算進清朝來。根據清朝的年歲,則我是順治二年九月生,老兄是順治元年五月才投降進入清朝,我只比你晚十幾個月。唐代詩歌中有『與兄行年較一歲』的句子,我稱你為兄,自是古已有之的禮節,又何必過份地指責呢?」當時在座的人都為之感到吃驚。評論這件事的人都認為潘班是個狂士,因這話太傷忠厚之道,他一輩子坎坷不得志,看來不是偶然的。但是也不能說他的話沒有道理。

我在編寫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時,關於明代文人的別集,我將練子甯至金川門卒龔詡等八個人列在解縉、胡廣等人之前,並且附了一段案語說:「謹此說明:練子寧以下八人都是建文帝的舊臣,考察他們考中科舉登上仕途的年月,有在解縉等人後面的。但是,一為原來的君主殉難,一則投靠新君主永樂帝獲取恩寵。他們就像梟鳥與鳳凰本性不同,不可排列在一起,所以我將他們分別編列,使他們各自歸入所屬的一類。至於龔詡死于成化十七年,更遠在解縉等人之後。現在也把他列在前面,是用以昭示禮義綱常和人事是非。千載之下是非論定。那些變節投降的人,雖然生前享受了高官厚祿的榮耀,死後,竟不能與一個手持武器的老兵爭青史上列名的先後。」

死去的人很容易被人們遺忘,但史書中的是非卻不能顛倒。潘班說的這番話,又怎能因為它的輕佻刻薄而加以否定呢?

【原文】

黃葉道人潘班,嘗與一林下巨公連坐,屢呼巨公為兄。巨公怒且笑曰:「老夫今七十餘矣。」時潘已被酒,昂首曰:「兄前朝年歲,當與前朝人序齒,不應闌入本朝。若本朝年歲,則僕以順治二年九月生,兄以順治元年五月入大清,僅差十餘月耳。唐詩曰:『與兄行年較一歲。』稱兄自是古禮,君何過責耶?」滿座為之咋舌。論者謂潘生狂士,此語太傷忠厚,宜其坎壈終身。然不能謂其無理也。余作《四庫全書總目》,明代集部以練子寧至金川門卒龔詡八人,列解縉、胡廣諸人前,並附案語曰:「謹案練子寧以下八人,皆惠宗舊臣也。考其通籍之年,蓋有在解縉等後者。然一則效死於故君,一則邀恩於新主,梟鸞異性,未可同居,故分別編之,使各從其類。至龔詡卒於成化辛醜,更遠在縉等後,今亦升列於前,用以昭名教是非。千秋論定,紆青拖紫之榮,竟不能與荷戟老兵爭此一紙之先後也。」黃泉易逝,青史難誣。潘生是言,又安可以佻薄廢乎?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民之義也

堂伯君章公說:有位表兄,在某個有月亮的晚上,在村外乘涼,遇見一位書生模樣的人,對他作了個長揖說:「我不幸受土地神的處罰,自己祈禱無濟於事。這一帶只有您祭祀土地神的供品最豐厚,且幾十年來沒有要求過土地神任何事情。土地神很感激你,也最看重你。你要肯為我祈禱,他肯定會答應你。」表丈就問:「你是什麼人?」書生回答說:「我是一位已故的秀才,與你的父親也相識。現在已去世三十多年了。昨天偶然向某家要點吃的東西,被那家告發了。」表丈說:「自己的事我都不去祈禱,難道反而會為別人去祈請?人事不去祈請,難道會反而為鬼事祈請?我無法為你效勞,你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好了。」書生一甩袖子就走了,邊走邊說:「原來是個自顧自的傢伙,真是無法與之商量。」

祭祀的酒菜務求豐厚,是敬畏鬼神;不去祈請鬼神,這是為了與鬼神保持距離。尊敬鬼神而又遠遠回避,這是民眾應該遵循的原則。再看看那些世利之徒的諂媚褻瀆,和迂儒傲侮人的做法,表兄可說是不偏不倚。聽說這件事時,我才八、九歲。這位表兄的姓名,我也忘記了。當時民情風俗還很淳厚,一般來說,必須是端正謹慎、篤厚實在的家庭之間,才互相結為兒女親家。我家的親戚中為人處事像這位表兄的很多,現在也不能猜度到底是哪位了。他們的品德像遠處高高聳立的山峰,令我仰望欽羨不已。不知不覺已過了七十年,我怎能不深深緬懷呢?

【原文】

從伯君章公言,中表某丈,月夕納涼於村外。遇一人似是書生,長揖曰:「僕不幸獲譴於社公,自禱弗解也。一社之中,惟君祀社公最豐,而數十年一無所祈請。社公甚德君,亦甚重君,君為一禱,必見從。」表丈曰:「爾何人?」曰:「某故諸生,與君先人亦相識,今下世三十餘年矣。昨偶向某家索食,為所訴也。」表丈曰:「己事不祈請,乃祈請人事乎?人事不祈請,乃祈請鬼事乎?僕無能為役,先生休矣。」其人掉臂去曰:「自了漢耳,不足謀也。」夫肴酒必豐,敬鬼神也;無所祈請,遠之也。敬鬼神而遠之,即民之義也。視流俗之諂瀆,迂儒之傲侮,為得其中矣。說此事時,餘甫八九歲,此表丈偶忘姓名。其時鄉風淳厚,大抵必端謹篤實之家,始相與為婚姻。行誼似此者多,不能揣度為誰也。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」,俯仰七十年間,能勿睪然遠想哉!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誘人自殺

奴僕王發有天夜裏打獵歸來,月光之下,只見有個人被兩個人各拉著一隻胳膊,一個向東拉扯,一個向西拉扯,而沒有發出任何聲音。他以為是盜賊趁著天黑搶劫財物,就向空中開了一槍,那兩個人飛奔跑開,被拉的人急忙奔回來,轉眼就不見了,他這才知道遇上了鬼。等到了村口,看見有一家人點著燈,人客來往,聲音嘈雜,一打聽,才知是有位新娘上吊後,又醒了過來。

新娘說:「婆婆叫我晚飯做餅,餅被狗叨走了兩三個,婆婆懷疑是我偷吃了,就狠狠打我的嘴巴。我承受不白之冤,無處訴說,就呆立在樹下。一會兒,有一個女人過來勸我,說受到這樣的冤枉不如去死。我猶豫不決時,另外又有一個女人前來,慫恿我自殺,我恍恍惚惚,不知不覺就解下帶子上吊,那兩個女人還幫助我。我感到憋悶痛苦,真是難以形容,漸漸地我好像睡去了一樣,身體也似乎走出門外。一個女人說:『我先講的,應該代替我。』另一個女人說:『如果我不來,她就不會下定決心上吊,應該代替我。』她們正在爭執,忽然一聲響雷,只見火光四射,那兩個女人被嚇跑了,我就又回來了。」

後來,王發每次晚上回家,就遠遠地聽到哭罵聲,說王發破壞她的事,勢必要殺了他。王發卻也不怕。一天晚上,王發又聽到哭罵聲,王發喝斥道:「你是殺人犯,我是救命恩人,即便告到神那兒,我也會有理的。你敢殺就殺,何必虛張聲勢嚇唬人!」鬼從此再也不敢糾纏他了。不過救人出死地,就會招致兇手的怨恨,怪不得遇到此類事情,袖手旁觀的人居多數。王發可說是與這些人大不一樣。

【原文】

奴子王發,夜獵歸。月明之下,見一人為二人各捉一臂,東西牽曳,而寂不聞聲。疑為昏夜之中,剝奪衣物,乃向空虛鳴一銃。二人奔迸散去,一人返奔歸,倏皆不見。方知為鬼。比及村口,則一家燈火出入,人語嘈囋雲:「新婦縊死復甦矣。」婦雲:「姑命晚餐作餅,為犬銜去兩三枚。姑疑竊食,痛批其頰。冤抑莫白,癡立樹下。俄一婦來勸:『如此負屈,不如死。』猶豫未決,又一婦來慫慂之。恍惚迷瞀,若不自知。遂解帶就縊,二婦助之。悶塞痛苦,殆難言狀,漸似睡去,不覺身已出門外。一婦曰:『我先勸,當代我。』一婦曰:『非我後至不能決,當代我。』方爭奪間,忽霹靂一聲,火光四照,二婦驚走。我乃得歸也。」後發夜歸,輒遙聞哭詈,言:「破壞我事,誓必相殺。」發亦不畏。一夕,又聞哭詈,發訶曰:「爾殺人我救人,即告於神,我亦理直。敢殺即殺,何必虛相恐怖!」自是遂絕。然則救人於死,亦招欲殺者之怨,宜袖手者多歟?此奴亦可雲小異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奴辯冤

劉擬山家丟了金手鐲,便拷問小女奴,小女奴承認賣給了打著鼓收破爛的。(京城中的無業遊民,往往女人在家倚門賣笑招攬嫖客,男人白天要回避,就挑著一對柳條筐,拿著一隻短柄的小鼓敲打,收買雜物廢品,稱為「打鼓」凡是家中的僕人或小孩偷出的東西,打鼓人往往以很低的價錢買去。他們雖然不直接偷盜,實際上是盜賊的同夥。然所收買的這些東西往往很零碎,值不了幾個錢,而行蹤又很詭秘,根本無法追查,所以,所國法也不能對之加以禁止)又拷問收破爛的衣著長相,去找卻沒有找到,於是又拷打小女奴,忽然,棚上輕聲咳了兩聲說:「我住在你家四十年,從來也不願露出身形聲音來,所以你不知道有我。今天,我實在不能忍受了,這個金手鐲不是夫人在檢點雜物時,錯放到漆妝盒裏了嗎?」

眾人按照狐所說的去找,果然不錯,然而,小女奴已被打得體無完膚了。劉擬山終生為此感到慚愧後悔,他常說:「時時難免有這種事,怎能處處有這樣的狐狸?」所以,在他任官二十多年,審案時都未曾以刑訊逼供。

【原文】

劉擬山家失金釧,掠問小女奴,具承賣與打鼓者(京師無賴遊民多,婦女在家倚門,其夫白晝避出,擔二荊筐,操短柄小鼓擊之,收買雜物,謂之打鼓。凡童婢、幼孩竊出之物,多以賤價取之。蓋雖不為盜,實盜之羽翼。然贓物細碎,所值不多,又蹤跡詭秘,無可究詰。故王法亦不能禁也。)。又掠問打鼓者衣服形狀,求之不獲。仍復掠問,忽承塵上微嗽曰:「我居君家四十年,不肯一露形聲,故不知有我。今則實不能忍矣!此釧非夫人檢點雜物,誤置漆奩中耶?」如言求之,果不謬。然小女奴已無完膚矣。擬山終身愧悔,恒自道之曰:「時時不免有此事,安能處處有此狐?」故仕宦二十餘載,鞫獄未嘗以刑求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多情之鬼

陳半江說:有個書生,在一個月夜遇到一位女子,容貌很美麗。書生用含蓄的話來挑逗她,她便很愉快地來與他相處。她說自己的家就在附近,卻不肯說出姓名。又說她的丈夫總是幾天就要出去一次,家裏有後窗可以打開,院牆上有缺口容易跨過,只要有機會就會來與他相會,但是不能預定時間。這樣過了五、六年,感情非常深。

一年,書生要遠行,女子晚上來話別,書生說自己的命運都由別人來支配,將來不知什麼時候能再與她相會。說到這裏,書生不勝傷感留戀,哽咽說不出話來。那女子忽然嘻笑著說道:「你這樣癡情,必然會因相思而生病,這可不是當初我來與你相處的本意。實話對你說吧 !我是一個正在等待替身的鬼。凡是人與鬼親熱,沒有不生病並死亡的,這是因為陰氣耗損陽氣的緣故。只有我因為愛你年輕漂亮,不忍心讓你夭折,所以一定要每隔七、八天後,當你的陽氣已經恢復時,我才再來一次。有耗損有恢復,所以你沒有生病。假使你遇到別的鬼,則盡情淫樂,不出半年,你早就沒命了!像我這樣的鬼很多,但其中和我一樣重情的則極少,你以後可要慎重啊我被你的深情厚誼所感動,就把這些告訴你,作為報答。」

說完,她披髮吐出舌頭,現出鬼的形狀,發出長長的嘯聲離去了。書生心驚膽戰,幾乎喪魂落魄。從此以後,他即使遇到豔麗妖冶的美女,也不會側眼望一下。

【原文】

陳半江言,有書生,月夕遇一婦,色頗姣麗。挑以微詞,欣然相就。自雲家在鄰近,而不肯言姓名。又雲夫恒數日一外出,家有後窗可開,有牆缺可逾,遇隙即來,不能預定期也。如是五六年,情好甚至。一歲,書生將遠行,婦夜來話別。書生言:「隨人作計,後會無期。」淒戀萬狀,哽咽至不成語。婦忽嬉笑曰:「君如此情癡,必相思致疾,非我初來相就意。實與君言,我鬼之待替者也。凡人與鬼狎,無不病且死,陰剝陽也。惟我以愛君韶秀,不忍玉折蘭摧,故必越七八日後,待君陽復,乃肯再來。有剝有復,故君能無恙。使遇他鬼,則縱情冶蕩,不出半載,索君於枯魚之肆矣。我輩至多,求如我者則至少,君其宜慎。感君義重,此所以報也。」語訖,散髮吐舌作鬼形,長嘯而去。書生震栗幾失魂,自是雖遇冶容,曾不側視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陰司報應

莫雪崖說:有位鄉下人身患重病,困乏地躺在草墊子上休息。忽然,他的魂兒離開了軀殼,跑出了門外。頓時,他覺得渾身清爽,舒適無比。然而,眼前道路都十分陌生,他只是信步而行,走著走著,他忽然遇到一位老朋友,因多年不見,一時間悲喜交加。忽然,他想起這位朋友早已死了,於是自悟道:「莫非,我是到了陰曹地府?」朋友說:「您命不該死,只是魂魄離了身,來到了此地。這地方不是人輕易能來的,我可以陪您四處走一走,讓您長長見識。」鄉下人隨著這位朋友一路走著,所見的城鎮與村落,都與人間沒什麼兩樣;其間人來人往,皆各有營生。人們見到了鄉下人,只是用眼睛注視他,沒有一人與他搭話。

鄉下人對他的朋友說:「聽說這裏有地獄,能不能帶我去看看?」朋友說:「地獄如同人間的囚牢,有官吏看管,我是進不去的,不過,在地獄的附近,有幾個模樣奇特的鬼,您可以去看看。」於是,他們順著一條岔道走了半裏多路,來到一個處所,這裏四周空曠,像是一片頹敗的墓地。只見前面有個鬼,面貌身形與人一樣,只是鼻子下面沒有嘴。鄉下人問他的朋友:「這是為什麼?」朋友說:「這鬼活著的時候,待人接物十分圓滑,專會阿諛奉承,取悅於人,所以他受到了這種報應,再也不能講話;偶然遇上人家辦喪事放焰口,發放食物的時候,他只能用鼻子喝上一點漿水。」還有一個鬼屁股朝上,腦袋彎曲向下,臉貼於腹部,用兩隻手支撐著行走。鄉下人問:「這是為什麼?」朋友說:「這鬼活著的時候,總是妄自尊大,所以受到這種報應,讓他再也不能昂頭挺胸,傲視他人。」又有一個鬼,他從胸口到肚子,裂開了一條幾寸長的大口子,內中空空蕩蕩,五臟六腑,一樣都沒有。鄉下人問:「這是為什麼?」朋友說:「這鬼活著的時候,城府太深沉,令人捉摸不透,所以受到這種報應,讓他肚子裏什麼也藏不下。」再來有一個鬼,腳有二尺多長,腳趾如同棒槌,腳跟巨大如斗,整個腳像是裝載著千斛糧食的小船,費了半天勁,才勉強移出一步遠。鄉下人問:「這是怎麼回事?」朋友說:「這鬼活著時,依仗才能過人,腿腳敏捷,事事總是搶在別人前面,占盡便宜,所以讓他受此報應不能再去搶先。」更有一鬼,只見他兩耳拖地,如長雙翼,仔細一看,卻沒有耳朵眼兒。鄉下人問:「這又是為了何故?」朋友說:「這鬼在世時,既喜歡猜忌人,又喜歡聽流言蜚語,所以讓他受此報應,無法再聽信傳言。這些鬼,都是按他們罪惡的深淺不同在這裏接受報應,等到期限一滿,方可以轉輪托生。對他們的懲罰較之入地獄者要輕一些,與陽間的流放相類似。」過了一會兒,但見車馬紛亂,有一冥官路過此地,見到鄉下人,他吃驚地問:「此為生魂,一定是誤遊到此處,恐怕是迷了路,回不去了。誰認識他,快帶他回去。」那位朋友連忙跪下報告,說是自己的老朋友。冥官令他速將鄉下人送回陽間。鄉下人恍恍惚惚地走著,剛到了自家的大門外,忽然間驚醒過來,出了一身大汗,從此身體完全康復了。

雪崖天性爽朗,心胸開闊,心裏撂不住事兒,與朋友往來戲謔,每每高談雄辯,妙趣橫生。他講的這個故事,我只把它看作寓言,並不當真。然而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中的故事,多半是寓言,只要它包含的道理足以給人以警戒,就不必像刻舟求劍那樣,去作徒勞的追根究底了。

【原文】

莫雪崖言,有鄉人患疫,困臥草榻,魂忽已出門外,覺頓離熱惱,意殊自適。然道路都非所曾經,信步所之。偶遇一故友,相見悲喜。憶其已死,忽自悟曰:「我其入冥耶?」友曰:「君未合死,離魂到此耳。此境非人所可到,盍同遊覽,以廣見聞?」因隨之行,所經城市墟落,都不異人世,往來擾擾,亦各有所營。見鄉人皆目送之,然無人交一語也。鄉人曰:「聞有地獄,可一觀乎?」友曰:「地獄如囚牢,非冥官不能啟,非冥吏不能導,吾不能至也。有三數奇鬼,近乎地獄,君可以往觀。」因改循歧路。行半裏許,至一地,空曠如墟墓,見一鬼,狀貌如人,而鼻下則無口。問:「此何故?」曰:「是人生時,巧於應對,諛詞頌語媚世悅人,故受此報,使不能語。或遇燄口漿水,則飲以鼻。」又見一鬼,尻聳向上,首折向下,面著於腹,以兩手支拄而行。問:「此何故?」曰:「是人生時,妄自尊大,故受此報,使不能仰面傲人。」又見一鬼,自胸至腹,裂罅數寸,五臟六腑,虛無一物。問:「此何故?」曰:「是人生時,城府深隱,人不能測,故受是報,使中無匿形。」又見一鬼,足長二尺,指巨如椎,踵巨如鬥,重如千斛之舟,努力半刻,始移一寸。問:「此何故?」曰:「此人生時,高材捷足,事事務居人先,故受是報,使不能行。」又見一鬼,兩耳拖地,如曳雙翼,而混沌無竅。問:「此何故?」曰:「此人生時,懷忌多疑,喜聞蜚語,故受此報,使不能聽。是皆按惡業淺深,待受報期滿,始入轉輪。其罪減地獄一等,如陽律之徒流也。」俄見車騎雜遝,一冥官經過,見鄉人,驚曰:「此是生魂,誤遊至此,恐迷不得歸。誰識其家,可導使去。」友跪啟:「是舊交。」官即令送返。將至門,大汗而醒,自是病癒。雪崖天性爽朗,胸中落落無宿物,與朋友諧戲,每俊辯橫生,此當是其寓言,未必真有。然莊生、《列子》,半屬寓言,義足勸懲,固不必刻舟求劍爾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貞烈之心

常山山道上的加班轎夫劉福說:有個女孩叫長姐,忘記她姓什麼了,是個山東流民的女兒,年紀十五六歲,隨父母一起到赤峰討生計,租了當地人一些田耕種。一天,長姐進山砍柴,遇到風雨,她躲在懸崖下避雨。等到雨停,天已昏黑,怕有老虎,不敢回家,因此躲在草叢中。這時只見遠遠有一對燈籠,她懷疑是老虎的眼睛。等靠近後,才發現是一個官和幾個僕人,穿的衣服戴的帽子,既不像古代人又不像當代人。那官員喝問她是什麼人,長姐實話相告。那官員坐在石頭上,又命令僕人將長姐從草叢中拖出來。僕人們叫長姐跪下,長姐以為遇到了山神,於是伏在地上聽命。那官員說:「你前生犯了罪,應該充當我的食物。現在抓住你了,應該馬上吃掉你。快把衣服脫掉,躺在石頭上,不要留下一根紗,免得妨礙我的牙齒咀嚼。」長姐這才知道他是虎王,渾身顫抖著祈求饒命。那官員就說:「看你的容貌還可以,如果肯陪我睡覺,我可以赦免你。以後我會常來你家,並給你帶來好處。」長姐憤怒地跳起來,說:「哪有神靈肯說出這種話的?你必定是個妖怪。你要吃就吃吧 !我長姐是良家女子,決不能蒙著自己的臉做這種事!」

說完,她撿起石頭亂打,那些妖怪四處逃散。這不是她的力量足以戰勝妖怪,而是她的正氣足以壓倒妖怪。所以說,人的正氣,是最大最剛強的。

【原文】

常山峪道中加班轎夫劉福言(九卿肩輿,以八人更番,出京則加四人,謂之加班。),長姐者,忘其姓,山東流民之女,年十五六,隨父母就食於赤峰(即烏藍哈達。烏藍譯言紅,哈達譯言峰也。今建為赤峰州。),租田以耕。一日,入山採樵,遇風雨,避巖下,雨止已昏黑,畏虎不敢行,匿草間。遙見雙炬,疑為虎目。至前,則官役數人,衣冠不古不今,叱問何人。以實告。官坐石上,令曳出,眾呼跪。長姐以為山神,匍匐聽命。官曰:「汝夙孽應充我食,今就擒,當啖爾。速解衣伏石上,無留寸縷,致罣礙齒牙。」知為虎王,觳觫祈免。官曰:「視爾貌尚可,肯侍我寢,當赦爾。後當來往於爾家,且福爾。」長姐憤怒躍起曰:「豈有神靈肯作此語?必邪魅也!啖則啖耳,長姐良家女,不能蒙面作此事。」拾石塊奮擊,一時奔散。此非其力足勝之,其氣足勝之。其貞烈之心足以帥其氣也。故曰:「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八 姑妄聽之四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女不如媳

張夫人,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妹妹,也是我已去世的叔父的岳母。她重病時,對侍候她的人說:「我不行了。聽說要死的人能看見已經去世的人,今天我就看見了。」說完後她就環視病床,好像是在尋找什麼。她又歎息著說:「錯了。」過了一會兒又拍著枕頭說:「大錯了。」隨後又閉上眼睛掐自己的手掌,說:「真是大錯啊」在一邊侍候的人以為她在說胡話,也不敢問。過了許久,她把兒媳婦都叫到床前,告訴她們說:「我過去以為夫家的人疏遠而娘家的人親密,現在來引導我的,都是夫家的鬼,沒有娘家的鬼;我過去以為媳婦疏遠而女兒親密,現在死去的媳婦都來到我身邊,而不見死去的女兒。這不正表明同一血脈的人才互相關懷,而別為一家的人就不相關連嗎?回想起平日的看法,不是厚待了薄待自己的人,而薄待了厚待自己的人嗎?我已經錯了一次了,你們不要再錯了。」這些是我的三叔母張太宜人所親耳聽到的。

女人們偏愛娘家人或女兒等,到死也不醒悟,這種情況是太多了。像張夫人這樣,還算是具有大智慧的人,能夠回頭猛醒。

【原文】

張夫人,先祖母之妹,先叔之外姑也。病革時顧侍者曰:「不起矣。聞將死者見先亡,今見之矣。」即而環顧病榻,若有所覓。喟然曰:「錯矣。」俄又拊枕曰:「大錯矣。」俄又瞑目齧齒,掐掌有痕,曰:「真大錯矣!」疑為譫語,不敢問。良久,盡呼女媳至榻前,告之曰:「吾向以為夫族疏而母族親,今來導者皆夫族,無母族也。吾向以為媳疏而女親,今亡媳在左右,而亡女不見也。非一氣者相關,異派者不屬乎?回思平日之存心,非厚其所薄,薄其所厚乎?吾一誤矣,爾曹勿再誤也。」此三叔母張太宜人所親聞。婦女偏私,至死不悟者多矣,此猶是大智慧人,能回頭猛省也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見略同

王青士說:有個當弟弟的想要侵奪哥哥的家產,請了一位訟師,兩人在房間秘密策劃,訟師替他設計圈套,佈置陷阱,一一都安排得十分周密詳盡,包括反間、內應之類的計謀,也無不設置得絲絲入扣、面面俱到。當計謀定好之後,訟師捋著鬍子說:「令兄就算是猛如虎豹,也難以逃出這張鐵網了。不過,你打算怎麼謝我呢?」答說:「我與您是至交,情同骨肉,怎敢忘掉您的大恩大德呢?」當時,二人是面對面坐在一張方桌邊。忽然,桌下鑽出來一個人,翹著一隻腳在屋內轉著圈兒跳舞。他兩眼放光,如同火炬,渾身長著長長的毛,像是穿著一件蓑衣。他指著訟師說:「請先生多斟酌斟酌。此人把您視同骨肉,您這不是太危險了嗎?」他一邊笑,一邊跳,然後竄上房檐後不見了,剩下這兩個人和一個侍候在一邊的童子,都嚇得昏倒於地。家裏人覺得這屋聲音異常,相互招呼著闖了進去,只見三人早已不醒人事了。眾人急忙灌湯灌藥,一直搶救到半夜,童子先醒了,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述說了一遍。那二人直到天亮才蘇醒過來。事情已經敗露,人們議論紛紛,這位弟弟弄得聲名狼藉,只好放棄了陰謀,幾個月閉門不出。

相傳,有個人愛上了一位妓女,感情很是熱烈。然而,當他提出想要為妓女贖身時,她竟然不答應。那人又許下諾言:在她從良之後,可以另找一處住宅單過,並像對待嫡配夫人一樣對待她。可那妓女還是不答應。那人奇怪地問她是何緣故,她長歎一聲道:「您拋棄了結髮之妻,愛上了我。像您這種人,我怎麼可以託付終身呢?」這位妓女的話,與前面那個長毛鬼所說的,可以說見解大體相同。

【原文】

王青士言,有弟謀奪兄產者,招訟師至密室,篝燈籌畫。訟師為設機布阱,一一周詳,並反間內應之術,無不曲到。謀既定,訟師掀髯曰:「令兄雖猛如虎豹,亦難出鐵網矣。然何以酬我乎?」弟感謝曰:「與君至交,情同骨肉,豈敢忘大德?」時兩人對據一方幾,忽幾下一人突出,繞室翹一足而跳舞,目光如炬,長毛毿毿如蓑衣,指訟師曰:「先生斟酌,此君視先生如骨肉,先生其危乎?」且笑且舞,躍上屋簷而去。二人與侍側童子並驚仆。家人覺聲息有異,相呼入視,已昏不知人。灌治至夜半,童子先蘇,具述所聞見。二人至曉乃能動。事機已泄,人言藉藉,竟寢其謀,閉門不出者數月。相傳有狎一妓者,相愛甚。然欲為脫籍,則拒不從,許以別宅自居,禮數如嫡,拒益力。怪詰其故,喟然曰:「君棄其結髮而匿我,此豈可托終身者乎?」與此鬼之言,可雲所見略同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七 姑妄聽之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