雛鳥與謝大嫂
在澎湖西嶼島,流傳著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,筆者最近才從上一輩老人的口中輾轉聽來;據那位老伯告訴我,這是確確實實有名有姓的故事。
西嶼島又名漁翁島,四面環海,島上居住著少數的漁民與農民,西嶼的風光與日落是很美的。然而那島上的土質很差,風沙又大,同時水源缺乏,農民祇種了些甘薯與花生。最近幾年,由於電力的供給,跨海大橋的通車,西嶼島比從前繁榮太多了;最近我回去過一次,那兒的街道我差點還無法辨認呢!筆者祖父盧昌是西嶼(小岐角)人。
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:大約四十年前,小岐角有位年輕誠實的青年,姓謝名子根,他是在西嶼島土生土長的。家中父母早年逝世,留下一塊田地,於是他靠著這塊田地生活,自給自足。後來娶了一位鄰村少女黃珠花為妻。小倆口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夫妻恩愛,本是一對天生佳偶,誰知道會發生意外的事情,而問題就出在這位謝大嫂身上。
黃珠花,出生在打漁人家,從小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,天生憨直,腦筋再簡單沒有了;而且打漁人家,也從來不講什麼放生不放生的,存粹是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魚捉得越多越好。
有一天,謝大嫂到田裡去耕作,同時掘出一些大的番薯,準備回家煮甘薯稀飯,偶然在路傍的一株小矮樹的樹椏上發現了一個鳥巢。鳥巢裡有三隻小雛鳥,渾身還未長毛,嘴巴張著,啞啞的要吃東西。她想:母鳥一定去尋食,找一些小蟲回來餵雛鳥。因此,她傻傻的看著三隻小雛鳥,看牠們蠕動,感覺到好玩極了。
這個時候,謝大嫂突然想出一個惡作劇,她沒有考慮到後果,隨手拿了三隻長鐵釘,一隻一根,放入雛鳥的口中,看著雛鳥痛苦不堪的吱叫,她才興高采烈地又去做自己的事情。
第二天,謝大嫂又到原來的地方,去看那三隻雛鳥,鳥巢還在,但小鳥已不見了;同時她發現,另一株樹上,站著一隻黑色的母鳥,哀哀的叫著。她蹲下身子,撿起一塊石頭,狠狠地向母鳥擲過去,嘴巴並咒罵這隻畜牲。
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,謝大嫂根本不放在心上。過了次年,她有了身孕,懷胎十月,終於生下一位女嬰。說也奇怪,這個女嬰的身軀、手足,都是人的形狀不錯,然而嘴巴是尖的,如同鳥的形狀,到了要吃東西時口中啞啞直叫,一張口拼命的向上翹著,一切的狀況如同小雛鳥盼望母鳥塞給牠們小蟲一般。女嬰漸漸長大,但患了兩種毛病:一是啞巴、二是軟骨;根本無法站立。請遍了醫生,醫生祇有搖頭。
在女嬰兩週歲的時候,謝大嫂又有喜了。這回也是產下一個女孩子,其情況和第一個孩子一樣,嘴巴向上翹,也是啞啞乞食。於是謝子根緊張了,趕緊請醫生想辦法治啞病與軟骨症,結果絲毫沒有好轉,兩個女嬰仍然軟骨,口不能言,手足不能動。村子裡知道前事的全搖頭說:「可能是報應!」當第三個孩子出生的時候,這是一個男孩子,不但型態上和他的兩個姐姐沒有不同,而且,還會開口講一個字,其聲音像極了「釘」這個字。聽說在這個男孩出生時,有一隻大黑鳥飛臨謝家,就在謝家屋簷棲身,隔了不多久,就不知去向。
至此,謝大嫂才猛然想起幾年前的舊事,面對她所生的這三個孩子,不知如何是好,也深深為過去的孟浪後悔。而這個本來收入只夠溫飽的家庭,現在要扶養三個能吃不能動的小孩,再加上醫藥費的開支,已弄得家徒四壁,一貧如洗矣!
這個故事的結尾是:謝子根被經濟所迫,跟著漁船出海捕魚,不幸漁船翻覆,從此一去不回;三個小孩在成長中因營養不良,疾病纏身,相繼離開人間;而謝大嫂到最後也發瘋了,終日喃喃不知唸些什麼;有時在海濱叫著她丈夫,有時在危崖上睡覺,碰到人就拋石頭,小孩子都怕她,以後四處流浪,不知所終。
人生真不可走錯一步路啊!因果報應毫釐不爽,只是早來與晚到而已。輪迴的道理,真實不虛,不可不信。三隻小雛鳥,竟會產生大因果,這個真實的故事,可以說是任意傷殘物命者的一面大好的鏡子。
(節錄自《信不信由你④》文:盧勝彥;圖:網路轉載/鄭康宏編輯,揚善雜誌社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