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於涉世  

葉守甫,是德州地方的老醫生,與我家有來往,我年幼時還見過他。我記得他曾與先父姚安公說過一件事:曾有一次,他從平原縣到海豐縣去,夜裏迷了路,僕從也都走失了。風雨將至,四周又沒有村落,他遙望見遠處有一荒廢的古寺,就走去避雨。寺門虛掩著,門扇上隱隱約約有白粉寫成的大字,他打著火一看,上面寫著「此寺多鬼,行人勿住」兩句話。但他當時進退無路,於是推開門,拜告說:「過客途中,懇求神靈暫且容納,雨一停就走,絕不敢久留。」忽聽屋頂塵板上有聲音說:「感謝您有禮貌。但今天我喝醉了,無法見客,怎麼辦呢!你可靠東牆坐,西牆有蠍子洞,怕它螫著你;渴了不要喝屋簷流下的水,怕裏面攙有蛇的口涎;殿後的酸梨樹已結熟果,你可摘下來吃。」守甫聽了嚇得毛髮直立,一聲不敢出。雨漸停,就慌忙拜謝,匆匆地走了,像脫離虎口一樣。

姚安公說:「在門上題字告示,必定因為傷人很多了。而你能夠平安無事,反而得到了忠告,這都是因得益於您委婉、謙恭的話語。大約以禮節要求自己的人,就沒有人不被你的禮節所折服;用誠意來感召,就沒有人不被你的誠意所感動。即使是異類,這一點也沒有區別。你不但醫道老到,處世也是十分老到呀!」

【原文】

葉守甫,德州老醫也,往來余家,餘幼時猶及見之。憶其與先姚安公言,常從平原詣海豐,夜行失道,僕從皆迷。風雨將至,四無村墟,望有廢寺,往投暫避。寺門虛掩,而門扉隱隱有白粉大書字,敲火視之,則「此寺多鬼,行人勿住」二語也。進退無路,乃推門再拜曰:「過客遇雨,求神庇廕,雨止即行,不敢久稽。」聞承塵板上語曰:「感君有禮,但今日大醉,不能見客,奈何!君可就東壁坐,西壁蠍窟,恐遭其螫;渴勿飲簷溜,恐有蛇涎;殿後酸梨已熟,可摘食也。」毛髮植立,噤不敢語。雨稍止,即惶遽拜謝出,如脫虎口焉。姚安公曰:「題門榜示,必傷人多矣。而君得無恙,且得其委曲告語。蓋以禮自處,無不可以禮服者;以誠相感,無不可以誠動者。雖異類無間也。君非惟老於醫,抑亦老於涉世矣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志二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吞鐵物方

蔡葛山先生說:我校勘四庫全書時,因為校錯文字而被罰了好幾次俸祿。只有一件事,真可以說是因校勘圖書而得了意外的收穫。我有個小孫子,意外吞下一枚鐵釘,醫生用樸硝等藥物催瀉,但鐵釘並沒有瀉下來,人卻一天天瘦弱了。後來,我校勘《蘇沈良方》,見有小兒吞鐵物方,說剝取新炭的皮,磨成粉末,用它調三碗粥,給小孩子吃了,鐵物自然會瀉出來。我按照藥方試了試,果然見炭末裡的鐵釘瀉了出來。這才知道雜書也有用處,這本書世間沒有流傳本子,只有在《永樂大典》中收錄全文。我在主持書局工作時,讓王史亭編定成冊,蘇沈就是蘇東坡、沈存中。這兩位先生都喜歡談論醫藥。宋代的人收集他們的議論,而編成這本書。

【原文】

蔡葛山先生曰:「吾校《四庫》書,坐訛字奪俸者數矣,惟一事深得校書力。吾一幼孫,偶吞鐵釘,醫以樸硝等藥攻之,不下,日漸尩弱。後校《蘇沈良方》,見有小兒吞鐵物方,雲:『剝新炭皮,研為末,調粥三碗,與小兒食,其鐵自下。』依方試之,果炭屑裹鐵釘而出。乃知雜書亦有用也。」此書世無傳本,惟《永樂大典》收其全部。餘領書局時,屬王史亭排纂成帙。蘇沈者,蘇東坡、沈存中也。二公皆好講醫藥,宋人集其所論,為此書雲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志二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神咒效驗

虞惇家有個雇工孫某,擅長打鳥,瞄準的目標沒有擊不中的。虞惇曾經看見一隻黃鸝,就讓孫某捉來。孫某問道:「你是要活的還是要死的?」虞惇感到很奇怪:「鐵彈發射,怎麼能預先決定黃鸝是生是死呢?」孫某說:「假如要死的,我就直接擊中它;假如要活的,我就先讓它飛起來,再擊中它的翅膀。」虞癏就讓他抓活的,孫某抬手射擊,黃鸝果然掉落下來。拿來一看,它折了一隻翅膀。孫某的射術就精湛到如此程度。碰巧,有個人能誦念放生的咒語,他與孫某相約說:「我誦念三遍咒語,而你就是射上一百次也擊不中。」試了一下果然這樣,以後又多次試驗,沒有不靈驗的。然而那咒語粗俗不堪,聽起來十分可笑,不知它怎麼能讓孫某射不中的。而且,凡是我聽過的有禁制作用的各種咒語,那粗俗的程度,大致全都像這放生咒一樣,卻都十分靈驗,推測不出這到底是什麼原因。

【原文】

虞惇有佃戶孫某,善鳥銃,所擊無不中。嘗見一黃鸝,命取之。孫啟曰:「取生者耶?死者耶?」問:「鐵丸衝擊,安能預決其生死?」曰:「取死者,直中之耳;取生者,則驚使飛而擊其翼。」命:「取生者。」舉手銃發,黃鸝果墮。視之,一翼折矣,其精巧如此。適一人能誦放生咒,與約曰:「我誦咒三遍,爾百擊不中也。」試之果然。後屢試之,無不驗。然其詞鄙俚,殆可笑噱,不識何以能禁制。又凡所聞禁制諸咒,其鄙俚大抵皆似此。而實皆有驗,均不測其所以然也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志二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賀某背木

據堂孫樹櫺說:高川縣的賀某家裏很窮。快到除夕了,家裏還沒有過年的東西。他去親戚家借,也沒借來什麼,只是備些酒食招待他。賀某悶悶不樂,備感無聊,姑且用酒來澆滅心中的愁悶,於是他喝得酩酊大醉而歸。這時,天已全黑了,他碰到一個老頭,身背一個大口袋,走起來路來歪歪斜斜,半天也沒走幾步。老頭請賀某替他把口袋背到高川,說給賀某報酬。賀某答應了。那口袋特別沉重。架某暗中盤算,自己正沒有過年的錢呢,要是搶了這口袋東西,那個老態龍鍾、疲憊不堪的老頭子必定追不上。於是他猛跑起來,老頭在身後連追帶喊,他也不理睬。他狂奔七、八里路,一進家門,便連忙關上大門,讓人拿燈來一看,口袋裏卻是新砍下來的一段楊樹,重達三十多斤,這才知道被鬼捉弄了。大概賀某貪心、狡詐的本性早就被鬼所厭惡了,因此才趁他窮困到極點時耍弄了他。要不然來往的人那麼多,為什麼只戲弄賀某一個人呢?況且那時賀某還沒看見想要的東西,也還沒生出盜心,鬼為什麼已在半路等著他了?

【原文】

從孫樹櫺言,高川賀某,家貧甚。逼除夕,無以卒歲,詣親串借貸無所得,僅沽酒款之。賀抑鬱無聊,姑澆塊壘,遂大醉而歸。時已昏夜,遇老翁負一囊,蹩躄不進,約賀為肩至高川,酬以僱值。賀諾之。其囊甚重。賀私念方無度歲資,若攘奪而逸,龍鍾疲叟,必不能追及。遂盡力疾趨,翁自後追呼不應。狂奔七八裏,甫得至家,掩門急入。呼燈視之,乃新斲楊木一段,重三十餘斤。方知為鬼所弄。殆其貪狡之性,久為鬼惡,故乘其窘而侮之。不然,則來往者多,何獨戲賀?是時未見可欲,尚未生盜心,何已中途相待歟?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二 槐西雜志二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謹飭之狐

李慶子說:山東有一家百姓,有狐仙居住在他家已經幾代了。狐仙不見身形,也聽不見聲音。有時夜間如果有火災或者盜賊,狐仙就敲門搖窗,讓主人知道。屋子漏損,就有銀錢鐺啷一聲落到幾案上。用以修繕房屋,所給費用總是能到十分之二,好像是對主人的酬謝。到了過年時,狐仙必定贈送些小禮品,放在窗外。主人有時以禮物答謝,放在狐仙所住屋子的窗外,轉眼便不見了。狐仙從來不擾人,有時候小孩子去惹狐仙,往裏拋擲磚頭瓦塊,狐仙也只是再從窗戶扔出來。有時小孩子要看裏面怎麼往外扔,便不停地往裏投,狐仙也不過不停往外扔,始終不發怒。

有一天,忽然聽到房檐上有人說:「您雖說是農家,但是兒女孝敬,兄弟友愛,婆媳、妯娌和睦,常被神保護著,所以我長期居住在您家裏,以避雷劫。如今大劫已過,敬謝主人,告辭了。」此後,再也沒有狐仙了。狐仙居住在人家,從來也沒有這麼小心謹慎,自我約束的,大概他們體會了老子關於「和光同塵」的要旨了吧!他們終於因小心謹慎,自我約束保全了自己,避免了被符咒法術制服的禍患,這種見識可說是高人一等了!

【原文】

李慶子言,山東民家有狐,居其屋數世矣。不見其形,亦不聞其語,或夜有火燭盜賊,則擊扉撼窗,使主人知覺而已。屋或漏損,則有銀錢鏗然墜幾上,即為修葺。計所給恒浮所費十之二,若相酬者。歲時,必有小饋遺置窗外。或以食物答之,置其窗下,轉瞬即不見矣。從不出嬲人,兒童或反嬲之,戲以瓦礫擲窗內,仍自窗還擲出。或欲觀其擲出,投之不已,亦擲出不已,終不怒也。一日,忽簷際語曰:「君雖農家,而子孝弟友,婦姑娣姒皆婉順,恒為善神所護,故久住君家避雷劫。今大劫已過,敬謝主人,吾去矣。」自此遂絕。從來狐居人家,無如是之謹飭者,其有得於老氏「和光」之旨歟!卒以謹飭自全,不遭劾治之禍,其所見加人一等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 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天償孝心

堂孫紀樹寶說:韓店鎮有位史某,家裏窮到了極點。史某的父親病死之時,全家僅有一件青布衣袍,史某要用這件衣服裝殮。母親說:「家裏好幾天揭不開鍋,把它拿去換米,還能活一個多月,為什麼把它埋進土裡呢?」史某於心不忍,還是用袍子裝殮了父親。這事有很多人知道。有個人丟了一副銀手鐲,怎麼找也沒找到。史某忽然在糞堆裏發現了這副銀手鐲。大家都說:「這是老天爺償還給你的棉袍子錢,用來表彰你的孝心啊!」失主用六千大錢將手鐲贖回,恰好是一件棉袍的價。這是最近發生的事。

有人說這是偶然的。我說:「如果認為是偶然,那麼,王祥再臥冰也不能得魚,三國的孟宗再流淚,冬天也不會生出竹筍來。陰陽之間的互相感應,通常會透過一件事來顯現它的玄機,你們哪裡知道呢?」

【原文】

從孫樹寶言,韓店史某,貧徹骨。父將歿,家惟存一青布袍,將以斂,其母曰:「家久不舉火,持此易米尚可多活月餘,何為委之土中乎?」史某不忍,卒以斂。此事人多知之。會有失銀釧者,大索不得。史某忽得於糞壤中。皆曰:「此天償汝衣,旌汝孝也。」失釧者以錢六千贖之,恰符衣價。此近日事。或曰:「偶然也。」餘曰:「如以為偶,則王祥固不再得魚,孟宗固不再生筍也。幽明之感應,恒以一事示其機耳,汝烏乎知之!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  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妖不勝德

人字汪的曬場上有一堆多年積聚的柴草(土語叫做垛),當地人說柴堆裏面有靈驗的妖怪,冒犯了它會有災禍。有人生病,到柴堆祈禱,有時也靈驗。人們都不敢取柴堆上的一枝一葉。

雍正三年大饑荒,光祿公捐助六千石糧食,煮粥來賑荒。有一天,柴草不夠用,想用這柴堆的柴草,卻沒有人敢動手。於是光祿公親自前往稟告神靈說:「你既然有靈驗,一定能通情達理。現在,幾千人空著肚子等死,你難道沒有惻隱之心嗎?我準備把你遷移去看守糧倉,把這柴堆用來煮粥,救活那些饑餓的人,你大概不會拒絕吧?」稟告之後,指揮眾人拉取柴草,一點奇異變化也沒有。柴草搬光,竟現出一條禿尾巴的巨蛇,蟠著一動也不動。大家就用大畚箕,把巨蛇抬到糧倉裏,一下子就不見了。從此以後,也沒有什麼靈驗。不過,至今已六、七十年,沒有人敢進糧倉偷糧,因為有過叫巨蛇守糧倉的約定。最毒的東西,也不能不被道理所制服,妖怪不能戰勝德行,就是指這種事情了。

【原文】

人字汪場中有積柴(俗謂之垛。),多年矣。土人謂中有靈怪,犯之多致災禍,有疾病禱之亦或驗,莫敢擷一莖,拈一葉也。雍正乙巳,歲大饑,光祿公捐粟六千石,煮粥以賑。一日,柴不給,欲用此柴而莫敢舉身,乃自往祝曰:「汝既有神,必能達理。今數千人枵腹待斃,汝豈無惻隱心?我擬移汝守倉,而取此柴活饑者,諒汝不拒也。」祝訖,麾眾拽取,毫無變異。柴盡,得一禿尾巨蛇,蟠伏不動;以巨畚舁入倉中,斯須不見。從此亦遂無靈。然迄今六七十年,無敢竊入盜粟者,以有守倉之約故也。物至毒而不能不為理所屈,妖不勝德,此之謂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  卷十一  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事有先兆

紀曉嵐說:凡事都有先兆,不知該怎麼解釋其中的緣故?比如太陽將升,而雲霞放出光明;下雨之前,柱樑基石就顯得濕潤。往往那端一有變動,這邊即有所回應。

我從四歲開始到今天,沒有一天離開過筆和硯。乾隆五十七年(1792)三月初二,當時我在值班房,偶然和同事們開玩笑說:「過去陶淵明曾為自己寫了一首挽歌,我也為自己題了一副挽聯:『浮沉宦海如鷗鳥,生死書叢似蠹魚』。在我百年之後,諸位用這幅挽聯來悼念我,我就知足了!」。然而參知政事劉石庵卻說:「上半聯很不像您,倘若用來悼念陸耳山先生,似更確切些」。不料過了三天,陸耳山先生的訃音便傳來了,這難道不是氣機給予的先兆嗎!

【原文】

事有先兆,莫知其然。如日將出而霞明,雨將至而礎潤,動乎彼則應乎此也。余自四歲至今,無一日離筆硯。壬子三月初二日,偶在直廬,戲語諸公曰:「昔陶靖節自作輓歌,余亦自題一聯曰:『浮沉宦海如鷗鳥,生死書叢似蠹魚。』百年之後,諸公書以見挽,足矣。」劉石庵參知曰:「上句殊不類公,若以挽陸耳山,乃確當耳。」越三日而耳山訃音至,豈非機之先見歟?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 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真心推荐

1.集福消災之道( 相關   )&了凡四訓

2.珍惜生命請勿殺生吃肉台南市觀音的家佛學會

3.戒淫修福保命珍惜生命請勿殺子墮胎

4.請珍惜自己的生命—認清自殺的真相

5.玉曆寶鈔寂光寺地藏七(山西小院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瞽者義談

育嬰堂、養濟院到處都有。但是滄州有一個院專門收養盲人,卻不隸屬於官府。據有個叫劉君瑞的盲人說:「有位候補官員陳某,路過滄州,路費用完,進退無路,想投河自盡。有位盲人同情他,解囊相助。陳某趕赴京城,得到官職,後來被舉薦為一州之長。陳某一直念念不忘那位盲人,便親自帶了幾百兩銀子,打算像韓信那樣報答有恩的漂母。但他四處尋訪,始終沒有找到那位盲人,而且連盲人的姓名也沒查詢到。於是就捐錢在滄州修建了這個養瞽院,收養盲人。這個盲人和這位陳某,都稱得上是古道熱腸的人。」劉君瑞又說:「盲人們在院裏留出一間房子,早晚燒香膜拜陳公。」

我認為,在陳公座位旁,也該為盲人設一個座位。劉君瑞不安地說:「盲人怎敢與州官平起平坐?」我說:「如果按官位來祭祀,盲人當然不能坐。如果因為義舉來祭祀,那麼盲人的義和官員相等,怎麼不能坐呢?」這件事發生在康熙年間,而當劉君瑞講給我聽時,是在乾隆二十、二十一年間。當時,劉君瑞還能說出院中許多盲人的名字,如今已經三十多年了,不知養瞽院還在不在?

【原文】

育嬰堂、養濟院是處有之,惟滄州別有一院養瞽者,而不隸於官。瞽者劉君瑞曰:「昔有選人陳某過滄州,資斧匱竭,無可告貸,進退無路,將自投於河。有瞽者憫之,傾囊以助其行。選人入京,竟得官,薦至州牧,念念不能忘瞽者,自費數百金,將申漂母之報。而偏覓瞽者不可得,並其姓名無知者,乃捐金建是院,以收養瞽者。此瞽者與此選人,均可謂古之人矣。」君瑞又言:「眾瞽者留室一楹,旦夕炷香拜陳公。」餘謂陳公之側,瞽者亦宜設一坐。君瑞囁嚅曰:「瞽者安可與官坐?」餘曰:「如以其官而祀之,則瞽者自不可坐;如以其義而祀之,則瞽者之義與官等,何不可坐耶?」此事在康熙中,君瑞告餘在乾隆乙亥、丙子間,尚能舉居是院者為某某。今已三十餘年,不知其存與廢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 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視鬼者言

同鄉有個能看到鬼魂的人說:鬼魂也經常忙忙碌碌、心亂神疲,仿佛要做些什麼,但是我不知道它們幹些什麼事;同樣有喜怒哀樂,但是我也不知道因為什麼。大概鬼與鬼競爭,也和人與人競爭一樣。不過,微弱的陰氣不能抵擋旺盛的陽氣,所以沒有不怕人的鬼。那些不怕人的鬼,一是人佔領了鬼居住的地方,刺激得鬼日夜不安,因而變出怪樣子,把人驅逐出去;一是興妖作怪,要求人們祭祀;一是強橫剛烈的鬼魂,貪暴的脾氣還沒有消散。就像世間的流氓無賴,橫行霸道,他們的鬼魂碰上陽氣旺盛的人就躲避,遇到時運困頓的人才敢欺侮。另外有些冤魂惡鬼,得到神的批准,向某人報復,發洩心中的憤怨,就不在這個範圍內了。人們有淫欲願望,就有淫鬼去回應;有兇殺的願望,就有惡鬼去回應;有怨恨的心思,就有怨鬼去回應。都是因為那些人自己找來的,更不在這個範圍內了。

我曾經在清明時上墳,看到出來春遊的女人,那些裝嗲作嬌的,鬼魂就跟著她們玩耍嘻笑;那些端莊穩重的,旁邊一個鬼也沒有。又曾經看到學宮裏有幾個鬼,教諭鮑先生出來的時候(先生名梓,南宮縣人,擔任獻縣的教諭,事蹟記載在縣誌的《循史傳》中)。就躲在草叢中發抖;訓導某先生出來的時候,就自由自在地蹦蹦跳跳。所以,鬼敢不敢欺侮人,端視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了。

【原文】

裏有視鬼者,曰:「鬼亦恒憧憧擾擾,若有所營,但不知所營何事;亦有喜怒哀樂,但不知其何由。大抵鬼與鬼競,亦如人與人競耳。然微陰不足敵盛陽,故莫不畏人。其不畏人者,一由人據所居,鬼刺促不安,故現變相驅之去;一由祟人求祭享;一由桀驁強魂,戾氣未消。如人世無賴,橫行為暴,皆遇氣旺者避,遇運蹇者乃敢侵。或有冤魂厲魄,得請於神,報復以申積恨者,不在此數。若夫欲心所感,淫鬼應之;殺心所感,厲鬼應之;憤心所感,怨鬼應之,則皆由其人之自召,更不在此數矣。我嘗清明上塚,見遊女踏青,其妖媚弄姿者,諸鬼隨之嬉笑;其幽閒貞靜者,左右無一鬼。又嘗見學宮有數鬼,教諭鮑先生出(先生諱梓,南宮人,官獻縣教諭,載縣誌《循吏傳》。),則瑟縮伏草間;訓導某先生出,則跳擲自如。然則鬼之敢侮與否,尤視乎其人哉!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十一 槐西雜志一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