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公多事

相傳某公奉命出使歸來,駐留在接待賓客的房舍裏。當時庭院中菊花盛開,某公在花下徘徊。他看見有小童隱約在稀疏的竹枝間,年紀約十四五歲,端麗溫雅,如同盛妝的女子。經詢問才知道是房舍主人的兒子。某公把他叫來談話,發覺他十分聰慧靈巧。某公拿一把扇贈送給他,看到他目光流轉送情,意思像是主動要來親近。某公也愛他的秀美聰穎,依戀不舍,同他溫聲軟語,戀戀不捨。恰巧,左右的人都不在,童子當即跪下,拉著某公的衣袖,說:「您如果不厭棄,我就不敢欺騙您。我的父親因陷身於冤獄,如能得到您的一句話,他就可以活命。您肯救助,我當不惜這個身子。」童子剛從袖子裏摸出狀紙,忽然一股暴風吹來,把六扇窗門全部吹開,他們談話的情景,幾乎被侍從們偷看到。

某公一看,知道情況有異,就連忙揮手叫童子離去,說:「到晚上再慢慢商量。」並立即叫人駕車馬走了。後經訪察,知道是因為土豪殺了人,罪案急切不能解免,買通了官府中的小吏,引導某公留宿他家,暗地裏買了童子,假裝是他的兒子;又買通左右,得以到面前,用秦弱蘭引誘陶嗀的計策。但沒有料到冤魂竟會顯示變異告知。

裘文達公曾經說:「此公偶而多事,差一點中了計。士大夫一言一行,不可不謹慎,如果當時面孔像包公,又哪裡令人有機可乘呢!」

【原文】

相傳某公奉使歸,駐節館舍。時庭菊盛開,徘徊花下。見小童隱映疏竹間,年可十四五,端麗溫雅如靚妝女子。問知為居停主人子。呼與語,甚慧黠,取一扇贈之。流目以盼,意似相就。某公亦愛其秀穎,與流連軟語。適左右皆不在,童即跪引其裾曰:「公如不棄,即不敢欺公:父陷冤獄,得公一語可活。公肯援手,當不惜此身。」方探袖出訟牒,忽暴風衝擊,窗扉六扇皆洞開,幾為騶從所窺。心知有異,急揮之去,曰:「俟夕徐議。」即草草命駕行。後廉知為土豪殺人,獄急不得解,賂胥吏引某公館其家,陰市孌童,偽為其子,又賂左右,得至前為秦弱蘭之計。不虞冤魂之示變也。裘文達公嘗曰:「此公偶爾多事,幾為所中。士大夫一言一動,不可不慎。使爾時面如包孝肅,亦何隙可乘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死不解怨

編修程魚門說:「怨毒之心對人的影響可真大啊!宋小岩臨死前,寄了一封信給朋友,說:『白骨可以變成塵土,但靈魂終究不會消失。在黃泉路上,我等你來相會。』我親眼見過這件事。而他的朋友將死時,用手捶著床說:『宋公請坐』,我也親眼目睹這件事」。

【原文】

程編修魚門曰:「怨毒之於人甚矣哉!宋小岩將歿,以片劄寄其友曰:『白骨可成塵,遊魂終不散;黃泉業鏡臺,待汝來相見。』餘親見之。其友將歿,以手拊床曰:『宋公且坐。』餘亦親見之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死有餘憾

某位禦史因犯重罪,被依法處死。有個負責審理案件的官員白天和衣而臥,不知不覺地睡著了。恍惚之中,他竟看見了剛剛死去的禦史,吃驚地問:「君有冤屈嗎?」禦史說:「我身居禦史,接受賄賂,出賣奏章,依法當死,有什麼冤屈呢?」這人又問:「君既不冤屈,又為何前來見我?」禦史回答:「因為對君感到遺憾。」這人說:「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有七、八個人,舊交像我的也有兩、三個人,為何獨獨對我有遺憾呢?」禦史說:「我與君過去有隔閡,不過是功名進取途中的互相排擠,並非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。我受審時,君雖因避嫌沒有發問,卻有洋洋得意的神色;我定案時,君雖表面同情,虛詞寬慰,卻隱隱流露出幸災樂禍的心思。這實際上是他人依法處死我,君以舊怨快我死。患難之際,這是最令人傷心的,我哪能不遺憾呢?」這人惶恐不安地對禦史謝罪,問道:「這麼說來,君要報復我嗎?」禦史回答:「我死於法律制裁,哪可報復於君?君有這樣的居心,自然不是得福之道,也不用我來報復。我只是心中不平,讓君知道罷了!」禦史說完這話,這人若睡若醒,睜開眼睛,已經不見禦史,而書案上的茶還沒有涼。

後來,親友見他精神恍惚失常,暗中詢問,他才把夢中的事情詳述出來,並且長歎一聲說:「幸好我還沒有落井下石,他都這樣恨我。曾子說過:『哀矜勿喜』,這話太正確了。」該官員的親友對人講述這件事,也長歎一聲說:「負責審案的官員,一旦有了私心,即使應當判罪,罪犯還不服氣,更何況是不應當判罪呢!」

【原文】

禦史某之伏法也,有問官白晝假寐,恍惚見之,驚問曰:「君有冤耶?」曰:「言官受賂鬻章奏,於法當誅,吾何冤?」曰:「不冤,何為來見我?」曰:「有憾於君。」曰:「問官七八人,舊交如我者亦兩三人,何獨憾我?」曰:「我與君有宿隙,不過進取相軋耳,非不共戴天者也。我對簿時,君雖引嫌不問,而陽陽有德色;我獄成時,君雖虛詞慰藉,而隱隱含輕薄。是他人據法置我死,而君以修怨快我死也。患難之際,此最傷人心,吾安得不憾!」問官惶恐愧謝曰:「然則君將報我乎?」曰:「我死于法,安得報君。君居心如是,自非載福之道,亦無庸我報。特意有不平,使君知之耳。」語訖,若睡若醒,開目己失所在,案上殘茗尚微溫。後所親見其惘惘如失,陰叩之,乃具道始末,喟然曰:「幸哉我未下石也,其飲恨猶如是。曾子曰:『哀矜勿喜。』不其然乎!」所親為人述之,亦喟然曰:「一有私心,雖當其罪,猶不服,況不當其罪乎!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巴拉盡忠

烏魯木齊(迪化),漢譯是「好圍場」;當我旅居該地的時候,有一個名叫「烏魯木齊」的翻譯官說:「新疆軍隊裏,有一位火頭軍,名叫巴拉。從軍打仗時,當遇到敵人(賊寇),每次都全力奮戰,後來,有次被流矢射穿左腮幫,箭頭從右耳後方出來,還咬牙奮戰,砍殺一個賊兵,與賊一同倒地死亡。

後來,我因事宿於當地軍事首長私宅,夢到巴拉來拜謁,衣冠鮮明,不像低級士兵,而且夢中忘了他已死,問他現在何處?要到什麼地方去?他說:『因受差遣經過此地,偶然遇到主人,思念殷切,才來拜訪。』又問他為什麼得到(陰間)官職?他說:『忠孝節義,也為天帝所尊重。凡是為國捐軀的人,雖然低到炊事兵,生前如果沒有犯罪,幽冥也要留一個職位給他;原有過惡的人,也會消除他以前犯的罪,到人道轉生,部下現在是博克達的山神手下部將,職位等於一個團長。』又問他要到什麼地方去?他說『去昌吉!』問他為什麼事去?他說:『奉命送重要文件,但不知內容是什麼?』然後我忽然醒來,他的話仍然留在耳邊。當時是在乾隆三十三年(西元一七六八)的六月到八月十六日,有『昌吉叛變』事,巴拉的鬼魂不敢預先泄漏。」

【原文】

烏魯木齊又言:有廝養曰巴拉,從征時,遇賊每力戰。後流矢貫左頰,鏃出於右耳之後,猶奮力斫一賊,與之俱仆。後因事至孤穆第(在烏魯木齊、特納格爾之間),夢巴拉拜謁,衣冠修整,頗不類賤役。夢中忘其己死,問:「向在何處,今將何往?」對曰:「因差遣過此,偶遇主人,一展積戀耳。」問:「何以得官?」曰:「忠孝節義,上帝所重。凡為國捐生者,雖下至仆隸,生前苟無過惡,幽冥必與一職事;原有過惡者,亦消除前罪,向人道轉生。奴今為博克達山神部將,秩如驍騎校也。」問:「何往?」曰:「齎有文牒,不能知也。」霍然而醒,語音似猶在耳。時戊子六月。至八月十六日而有昌吉變亂之事,鬼蓋不敢預泄雲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狐仙助孝婦

先太夫人的乳母廖氏說:滄州的馬落坡有個婦人以賣麵為業,用賺來的麵奉養婆婆。因家貧養不起驢,常自己推磨磨麵,每夜都要磨到四更天。婆母死後,婦人去上墳,回來的路上,遇到兩位少女。少女迎面笑著對她說:「我們與你共同居住了二十多年,不認識我們嗎?」婦人十分驚訝,不知該怎樣回答。二女說:「請嫂子不要驚訝,我姊妹倆都是狐仙。因被嫂子的孝心所感動,每夜幫助嫂子推磨。不料受到了上帝稱讚,因為這個功德,得成正果。如今嫂子已對婆母盡完孝道,我姊妹倆也要登入仙界了。現在前來道別,並且對你的提攜之恩表示感謝。」說完,去如疾風,轉瞬間就沒了蹤影。少婦回家再去推磨,覺得重了許多,幾乎不能推動,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運轉自如了。

【原文】

先太夫人乳媼廖氏言:滄州馬落坡,有婦以賣面為業,得餘面以養姑。貧不能畜驢,桓自轉磨,夜夜徹四鼓。姑歿後,上墓歸,遇二少女于路,迎而笑曰:「同住二十餘年,頗相識否?」婦錯愕不知所對。二女曰:「嫂勿訝,我姊妹皆狐也。感嫂孝心,每夜助嫂轉磨。不意為上帝所嘉,緣是功行,得證正果。今嫂養姑事畢,我姊妹亦登仙去矣。敬來道別,並謝提攜也。」言訖,其去如風,轉瞬已不見。婦歸,再轉其磨,則力幾不勝,非宿昔之旋運自如矣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僧說法

有書生寵愛一個男童,相愛如夫婦一般,一日,男童生病將死,對書生萬般的留戀哀婉,悽楚莫名,氣絕時,還用手緊緊握著書生手腕不肯捨棄,用力才能分開他們。書生後來夜裏能夠夢到他,燈光月下能夠見到他,漸漸的就連白晝也能見到。由此鬱鬱而成心病,即使請人作法畫符,也無法和男童相距七、八尺遠。他的父親只好叫他在寺廟裏暫住,冀圖清心寡欲,使鬼魂不敢進入佛地。可是到了那裏,還是能夠見到心愛的男童。

寺裏一個老僧說道:「種種魔障,皆起於自心。到底是有這個男童呢?還是你心有所感不是真的有這個男童?告訴你吧,一切都是你心之所幻,只要斷除你的妄心,空其所念,一切都能消滅了!」另一個老僧說道:「您對下下智之人說上上智之法,他沒有定力,妄心如何可以斷除!您好比給他指出了症候所在,可是沒有給他對治的藥物。」因而,此僧對書生說道:「邪念糾纏盤結在一起,如草生根,好比物體在孔洞之中,取之必要用楔子穿通孔洞,等到楔子充滿孔洞則物體自然出來。你現在應當思維你寵愛的人死後,他的身體漸漸的變得僵直冰冷,漸漸的變得膨脹腫大,漸漸的變得腐臭污穢,漸漸的變得腐敗潰爛,漸漸的變得屍蟲蠕動,漸漸的變得臟腑碎裂,血肉狼藉,變幻種種色,其面目漸漸的變成另一種樣子,漸漸的變色,漸漸的變得如惡鬼羅刹,這時你就會開始感覺恐怖;再思惟此童像在活著之時,日復一日,漸漸的變得成熟偉岸,不再有嬌媚的姿態,漸漸的變得腹大便便,頜下有稀疏的鬍鬚,漸漸的變得鬍鬚修長如同劍戟一樣刺人,漸漸的變得面色黑瘦蒼老,漸漸的變得白髮斑斑,漸漸的變得兩鬢如雪,漸漸的變得禿頭齒松,漸漸的變得傴僂肺癆,鼻涕眼淚,流涎吐沫,骯髒不可接近,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厭棄之念。更加思惟此童先死,所以我思念於他,倘若我先死,他面貌姣好,定有人誘惑,以至於威逼利誘,他未必能像寡婦那樣為我保持節操,一旦勾引而去與人床上顛倒狂狼,我在活著時,對我說的種種淫褻話語,對我做的種種淫蕩姿態,全部投向那個人,由著他縱情放恣娛樂。從前我與他種種昵愛,如同浮雲散滅,都了無蹤跡,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怨憤嗔怒之念;更加思惟此童像在生時,或者倚仗寵愛,驕橫任性,使我不能忍受,偶爾拂逆他的心意,立刻翻臉爭執詬罵,或者我財物所剩無幾,不能滿足他的要求,頓生離異之心,對我臉色冷漠,或者他見人家富貴,拋棄我到了別處,與我相遇,形同陌路,這時你就會開始心生怨恨之念。有了以上這種種念頭在心中起伏生滅,那麼,心就無片刻安閒。心沒有多餘的閒空,那麼,一切愛戀之根、欲念之根無處容納,一切魔障不去擺脫,就自行退卻了!」

書生接受了老僧的教誨,幾天中,有時見,有時不見,又過了幾天,男童的形跡竟然消滅了。等到病癒後往寺中拜訪,這才知道,寺中並沒有這兩個僧人。有的說是古佛化現,也有的說和尚在十方常住,來往如行雲,偶爾萍水相逢,很快又雲遊到別處去了。

【原文】

有書生嬖一孌童,相愛如夫婦。童病將歿,淒戀萬狀,氣已絕,猶手把書生腕,擘之乃開。後夢寐見之,燈月下見之,漸至白晝亦見之,相去恒七八尺。問之不語,呼之不前,即之則卻退。緣是惘惘成心疾,符籙劾治無驗。其父姑令借榻叢林,冀鬼不敢入佛地。至則見如故。一老僧曰:「種種魔障,皆起於心。果此童耶?是心所招;非此童耶?是心所幻。但空爾心,一切俱滅矣。」又一老僧曰:「師對下等人說上等法,渠無定力,心安得空?正如但說病證,不疏藥物耳。」因語生曰:「邪念糾結,如草生根,當如物在孔中,出之以楔,楔滿孔則物自出。爾當思惟。此童歿後,其身漸至僵冷,漸至洪脹,漸至臭穢,漸至腐潰,漸至屍蟲蠕動,漸至臟腑碎裂,血肉狼藉,作種種色。其面目漸至變貌,漸至變色,漸至變相如羅刹,則恐怖之念生矣。再思惟此童如在,日長一日,漸至壯偉,無複媚態,漸至鬑鬑有須,漸至修髯如戟,漸至面蒼黧,漸至發斑白,漸至兩鬢如雪,漸至頭童齒豁,漸至傴僂勞嗽,涕淚涎沫,穢不可近,則厭棄之念生矣。再思惟此童先死,故我念彼。倘我先死,彼貌姣好,定有人誘,利餌勢脅,彼未必守貞如寡女。一旦引去,薦彼枕席,我在生時對我種種淫語,種種淫態,俱回向是人,恣其娛樂;從前種種昵愛,如浮雲散滅,都無餘滓,則憤恚之念生矣。再思惟此童如在,或恃寵跋扈,使我不堪,偶相觸忤,反面詬誶;或我財不贍,不饜所求,頓生異心,形色索漠;或彼見富貴,棄我他往,與我相遇如陌路人,則怨恨之念生矣。以是諸念起伏生滅於心中,則心無餘閒。心無餘閒,則一切愛根欲根無處容著,一切魔障不祛自退矣。」生如所教,數日或見或不見,又數日竟滅跡。病起往訪,則寺中無是二僧。

或曰古佛現化,或曰十方常住,來往如雲,萍水偶逢,已飛錫他往雲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破寺偽僧

景城南邊有座破寺廟,附近無人住,只有一個和尚帶著兩個弟子管理寺廟,料理香火,但兩弟子都像村裏的庸人一樣蠢,見到施主行禮都不會,但他們卻十分狡詐。偷偷買來松脂,碾成粉末,夜裏用紙卷起點著,撒向空中,於是火光四射,見火的人都來詢問,而師徒三人卻佯裝酣睡,都說不知道。又暗地買來唱戲的佛衣,扮作菩薩、羅漢,在月夜或站在屋脊上,或躲在寺門樹下。看過的人來問他們見過沒有,也說沒看見。有人把所見告訴他們,三師徒便合掌說:「佛在西天,來這破廟作甚?官方正追查白蓮教,我們與你無怨無仇,何必造謠害我?」人們從此更加認為是佛菩薩現身,所以捐獻的人越來越多。當寺廟日趨破落,而和尚又不肯整修。他們說:「這兒的人愛捕風捉影,若再加整修,這些人更有藉口了。」十多年後,師徒三人漸漸致富。不料卻招來了強盜,打死了師徒三人,搶走了所有的錢財而去。後來官府檢視剩餘下來的箱子,發現了松脂、戲裝等物,這才發現了和尚們的陰謀。這是明代崇禎年間的事。

我的高祖厚齋公說:「這幾個和尚表面老實,實際騙人手法也夠巧妙。但他們卻因騙財害了自己。若說他們很蠢,也未嘗不可。」

【原文】

景城南有破寺,四無居人,惟一僧攜二弟子司香火,皆蠢如村傭,見人不能為禮。然譎詐殊甚,陰市松脂煉為末,夜以紙卷燃火撒空中,焰光四射。望見趨問,則師弟鍵戶酣寢,皆曰不知。又陰市戲場佛衣,作菩薩羅漢形,月夜或立屋脊,或隱映寺門樹下。望見趨問,亦雲無睹。或舉所見語之,則合掌曰:「佛在西天,到此破落寺何為?官司方禁白蓮教,與公無仇,何必造此語禍我?」人益信為佛示現,檀施日多。然寺日頹敝,不肯葺一瓦一椽,曰:「此方人喜作蜚語,每言此寺多怪異。再一莊嚴,惑眾者益藉口矣。」積十餘年,漸致富。忽盜瞰其室,師弟並拷死,罄其資去。官檢所遺嚢篋,得松脂戲衣之類,始悟其奸。此前明崇禎末事。

先高祖厚齋公曰:「此僧以不蠱惑為蠱惑,亦致巧矣。然蠱惑所得,適以自戕,雖謂之至拙可也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荔姐機智

滿姓老婦,是我弟弟的乳母。她有一個女兒,名叫荔姐,出嫁到近村民家為妻。一天,荔姐聽說母親有病,來不及等待丈夫同行,就匆匆趕來探望。當時已經入夜,月色微有光明,只見一個人在後面追得很急。荔姐估計是強橫暴徒,但在空曠的野地裏,無處可以呼救。於是隱身古墓的白楊樹下,把發簪和耳飾藏入懷中,解下絲帶繫在頸上,披髮吐舌,瞪眼直視,等待來人。那人將要走近,荔姐反而招他來坐。那人走到荔姐身旁一看,發現是個吊死鬼,大吃一驚,倒地不起,荔姐就趁機趕快逃脫。等到進門,全家大驚,慢慢地詢問,得知實情,又氣憤又好笑。第二天紛紛傳說,某家少年遇鬼中了邪,那鬼現在還跟著他,已經發狂胡言亂語。後來,求醫問藥、畫符驅鬼,都沒有效驗,竟終身得了癲癇病。

這或者由於恐怖之餘,妖邪鬼魅趁機而擊中了他,就不可知了。或者一切幻象,由心而造作,也不可知了。或者明察的神誅殺惡人,暗中奪去了他的魂魄,這也不可知了。但是都可以作為那些浪蕩子弟的鑒戒。

【原文】

滿媼,余弟乳母也,有女曰荔姐,嫁為近村民家妻。一日,聞母病,不及待婿同行,遽狼狽而來。時已入夜,缺月微明。顧見一人追之急,度是強暴,而曠野無可呼救。乃隱身古塚白楊下,納簪珥懷中,解絛系頸,披發吐舌,瞪目直視以待。其人將近,反招之坐。及逼視,知為縊鬼,驚仆不起。荔姐竟狂奔得免。比入門,舉家大駭,徐問得實,且怒且笑,方議向鄰里追問。次日,喧傳某家少年遇鬼中惡,其鬼今尚隨之,已發狂譫語。後醫藥符籙皆無驗,竟顛癇終身。此或由恐怖之餘,邪魅乘機而中之,未可知也。或一切幻象,由心而造,未可知也。或明神殛惡,陰奪其魄,亦未可知也。然均可為狂且戒。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依樣壺蘆

束城李某因販棗常到鄰縣去,有一次,偷偷拐了房東的少婦來,回到家。他妻子已先一步跟人跑了。李某自我安慰說:「幸虧帶了個女人來,不然豈不成了光棍 !」人們算了一下,他妻子私奔的時候,正是這個少婦跟李某走的第二天。這剛好是對李某的報應,但他卻蒙在鼓裏,洋洋自得。

不久,這個少婦不願住在農村,又跟人跑了。李某這才茫然不知所措。後來,少婦的前夫跟蹤到京城,要告李某。李某死不承認,因為少婦已走,並沒留下證據。正在吵鬧中,聽說村裏有個術士能請神仙,大家說:「去問問神仙吧!」神仙寫了首詩:「鴛鴦夢好兩歡娛,記否羅敷自有夫。今日相逢須一笑,分明依樣畫葫蘆。」前夫一看,知趣地走了。兩縣接界,有知道內情的人說:「這個女人起初也是她丈夫引誘來的。」

【原文】

束城李某,以販棗往來於鄰縣,私誘居停主人少婦歸。比至家,其妻先已偕人逃。自詫曰:「幸攜此婦來,不然,鰥矣。」人計其妻遷賄之期,正當此婦乘垣後日,適相報,尚不悟耶!既而此婦不樂居農家,複隨一少年遁,始茫然自失。後其夫蹤跡至束城,欲訟李。李以婦已他去,無佐證,堅不承。糾紛間,聞裏有扶乩者,眾曰:「盍質於仙?」仙判一詩曰:「鴛鴦夢好兩歡娛,記否羅敷自有夫。今日相逢須一笑,分明依樣畫葫蘆。」其夫默然徑返。兩邑接壤,有知其事者曰:「此婦初亦其夫誘來者也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齋僧弄玄

乾隆二十四年七月,姚安公在苑家口,遇到一個和尚,和尚合掌行禮說:「相別已有七十三年了,重逢不請我吃一頓齋飯嗎?」恰好旅舍賣的都是素食,兩人便一起吃飯。姚安公問和尚多大年紀了,和尚解開行囊拿出一份度牒。這度牒是明代成化二年簽發的。姚安公又問傳到他這一代一共有多少代了?和尚馬上把度牒收進行囊中,說:「你懷疑我,不必再說了 !」飯沒吃完便走了,竟不知這和尚的真假。

姚安公曾以這件事,來告誡我說:「士大夫們為了好奇,往往為這一類人所連累。即便是真仙、真佛,我寧願當面錯過。」

【原文】

己卯七月,姚安公在苑家口,遇一僧,合掌作禮曰:「相別七十三年矣,相見不一齋乎?」適旅舍所賣皆素食,因與之飯。問其年,解嚢出一度牒,乃前明成化二年所給。問:「師傳此幾代矣?」遽收之嚢中,曰:「公疑我,我不必再言。」食未必而去,竟莫測其真偽。嘗舉以戒昀曰:「士大夫好奇,往往為此輩所累。即真仙真佛,吾寧交臂失之。」

(節錄自《閱微草堂筆記 卷三 灤陽消夏錄三》,紀昀著)

為善最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